|
首页 >> 电力行业 >> “追价用电”!甘肃有“用电大户”年均节省电费超千万元
|
|
“追价用电”!甘肃有“用电大户”年均节省电费超千万元 |
来源:工人日报 时间:2025/9/18 |
作为全国新能源装机占比高达65%、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突破四成的省份,甘肃以市场化手段破解高比例新能源消纳难题,探索出一条“源-网-荷-储”高效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为全国电力市场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甘肃样本”。
祁连山下,甘肃酒泉戈壁的晨风拂过成片的风机,叶片缓缓转动,绿色电能通过特高压线路输往远方。同一时刻,在800公里外的兰州新区,中能建绿电制氢项目控制室内,工作人员紧盯电脑屏幕,果断调整生产计划——11点,电力现货市场价格仅为0.12元/千瓦时,而19点将涨至0.48元——他们将高耗能的电解制氢工序安排在电价最低的时段。
“以前是‘计划用电’,现在我们‘按价用电’,生产节奏跟着价格走。”项目负责人说,“这不仅降低了成本,更让绿电用在了刀刃上。”
这一变化,源于一场深刻的电力体制改革——电力现货市场的全面运行。截至9月5日,甘肃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已满一周年。
“市场之手”重塑能源生产与消费逻辑
电力现货市场,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核心环节。它通过“日前”“日内”“实时”等短周期交易,让电力价格像普通商品一样不仅“明码标价”,并且随供需实时波动,精准反映电力的“时间价值”与“空间价值”。
放眼全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正进入“倒计时”。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的部署,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全覆盖的目标。目前,全国已形成“7+6+12”格局:山西、山东、广东、甘肃、蒙西、湖北、浙江等7地转入正式运行;江苏、南方区域等6地启动连续结算试运行;福建、四川、新疆等12地进入长周期试运行。
在甘肃,这场改革尤为深刻。这里不仅是新能源发展的“高地”,也是电力市场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截至今年8月底,甘肃全省已有563家发电主体、7400万千瓦装机容量参与现货交易;同时,454家传统“用电大户”月均用电量近50亿千瓦时,占市场化用电量的60%。尤为关键的是,甘肃是全国唯一实现用户侧“报量报价”参与的省份——用户不再是被动接受电价,而是主动申报用电量与价格,与发电企业同台竞价。
“以前是‘计划发电’,现在是‘按需报价’。”国网甘肃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调度员指着大屏幕上的实时曲线说,红色代表高峰电价,绿色代表低谷电价,曲线起伏之间,是市场机制在精准引导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目前,国网甘肃电力正聚焦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继续扩大新能源入市规模,优化市场限价政策,力争新能源装机突破8000万千瓦,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贡献“甘肃力量”。
“追价用电”高耗能企业变身“用电智者”
在传统模式下,高耗能企业是“用电大户”,用电成本固定,生产节奏难以灵活调整。而在现货市场中,电价每15分钟更新一次,企业用电开始“精打细算”。
电解铝、钢铁、化工等行业企业纷纷成为“用电智者”。当光伏大发、电价走低的午间,他们开足马力生产;当晚高峰电价飙升,他们则安排设备检修或减产。全省最大削峰填谷负荷达230万千瓦,占电网总负荷的10%,用电高峰从以往的18点前移至11点~12点。
“我们一年节省电费超千万元。”一位电解铝企业负责人坦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生产更绿色了。”
这一转变,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更显著提升了新能源利用率。在新能源装机翻倍的情况下,甘肃新能源利用率较2015年提升30%以上,自2024年9月以来持续保持在90%以上。2025年4月至6月,新能源发电量连续3个月反超火电。
“追价用电”对储能和火电行业的影响尤为深刻。
在传统电力系统中,储能常被视为“昂贵的摆设”,依赖政策补贴生存。而在现货市场中,储能找到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一充一放”甚至“两充两放”。当电价低时,储能电站充电;当电价高时,放电获利。
“以前靠补贴,现在靠电价差,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一位储能企业负责人感慨。市场机制让储能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激发了产业链的创新活力。
在新能源高占比背景下,煤电的角色也在悄然转变。过去,煤电是发电主力;如今,在新能源大发时段,煤电机组平均出力压降至额定出力的33%,为绿电“让路”。
在晚高峰或寒潮期间,当新能源出力不足时,煤电则“顶峰出力”,非停率与受阻率降至历史最低,顺利保障了2024年至2025年冬季供暖与夏季用电高峰。其顶峰能力提升了60万千瓦,成为系统保供的“压舱石”。
“甘肃样本”为全国改革提供关键参考
甘肃的成功,源于一系列制度创新与机制设计:全国首创用户“报量报价”、构建“省间+省内”“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全体系协同市场、推行“集中式+全电量优化”模式。
这些经验,正为全国电力市场建设提供关键参考。今年9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电力现货连续运行地区市场建设指引》明确提出,鼓励虚拟电厂、储能等新型主体“报量报价”参与竞争,打造规范透明的零售市场。
在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已连续结算试运行超50天,西电东送电量超500亿千瓦时;在浙江,现货市场实现5分钟滚动出清,2025年新增新能源消纳电量超1亿千瓦时;在四川,“水火同台”新模式启动试运行,探索水电大省的市场路径。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新能源波动性带来价格“过山车”、用户侧参与门槛高、省间市场协同不足等问题仍需破解。
“我们不是在建立一个市场,而是在构建一种新型能源体系。”一位能源政策专家指出,甘肃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机制能够有效支撑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关键在于规则科学、配套完善。
“追价用电”“报量报价”也在重塑许多工业企业的“用电思维”,预示着能源消费的未来轮廓:唯有市场化、机制化、智能化,才能让“绿电”奔涌,让“成本焦虑”退场,让高质量发展真正落地生根;不是被动接受价格,而是主动管理成本;不是等待绿电,而是主动消纳。
|
责任编辑:myadmin |
上一条:
海拔最高75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投运两年送电超65.5亿千瓦时 |
下一条:
宁夏甘塘750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投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