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特别报道 >> 欧中金融合作 探寻金融“道德底线”(1)
|
|
欧中金融合作 探寻金融“道德底线”(1) |
时间:2010/8/20 |
当严打金融危机罪魁祸首的呐喊声逐渐散去,当人们焦虑于如何实现全球经济复苏,华尔街的幽灵并没有停止贪婪的脚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人们看到,这些机构与其制造的衍生工具依然在操纵市场,固有的国际金融秩序正受到来自全球的声讨。
越来越多的观察家指出,近几十年来,随着资本的高度膨胀,金融监管与金融伦理受到无序金融创新的排挤,金融行为日益趋于中性化,似乎没有明显对错之分,尤其在机构财富管理与投行金融创新方面。
华尔街金融投行使个人自由主义、金融化、证券化成为一种近乎世界性的思潮。这种虚拟经济的思潮促就了金融系统流动性的泛滥,腐蚀了实体经济、致其衰落,并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活动中的一些不道德行为相继曝光,引发了人们对金融伦理问题的关注。分析人士认为,在后危机时代,破解金融监管难题、构建全新金融秩序不仅需要完善相关制度,而且需要重视和加强金融伦理建设。
造成亚洲金融风暴的金融大鳄索罗斯曾经如此为自己的行为作辩:“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投行的经营逻辑,与其恰恰不谋而合。伦理约束的缺失,使得投行逐利的本性成为投行经营动机的全部。
不仅是索罗斯或其他美国投行,对于金融文化的追求,欧洲人事实上随着资本主义的急速发展,及其对世界市场的日盛一日的兴趣,也早就于18世纪末一改曾高度倡导的人文主义,强调逻辑推理与分析的理性主义,以及基督教平等、博爱的处事原则,变成了咄咄逼人的出击姿态,最终导致欧债危机的发生。
而在此之前的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都以中国为理想的坐标去构想欧洲的未来。伏尔泰甚至认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啻是道德的最高准则,应当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
直到今天,当曾经具有厚重文明传承的欧洲大陆被美国的个人主义、短期利益最大化思潮强烈冲击,同时,受美国投行“贪婪的鸦片”的侵袭,整个欧盟都处于危机之中,欧元区诞生十年以来受到最严峻的挑战和质疑,谴责不道德的金融伦理、构建和谐金融文化,就自然而然地摆在了欧洲人的面前。
国际金融服务集团(UFS)董事局主席何世红表示,作为世界经济复苏引擎的欧洲和中国,应从维护全球金融稳定与重构国际金融秩序的角度,重新审视正确的金融伦理规则,构建和谐金融文化。
10月底,旨在解决后危机时代经济复苏难题的“欧洲和中国战略合作与发展论坛”将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的最大亮点在于把文化合作,特别是金融文化融合作为主要议题。其间,关于金融生态建设的话题是热议焦点。
何世红是论坛组委会主任,他表示,金融文化是金融生态的核心,中国之所以在本次危机中能够独善其身,原因就在于近年来坚持构建中国式金融之道,注重金融生态建设,注重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协调一致,注重市场竞争的和谐构建。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从根本上来讲,都源于“和谐”二字。
和谐的“金融之道”包含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序的金融秩序、和谐的竞争氛围等基本要素,三者互为影响、互相依赖,缺一不可。金融危机的爆发,就充分显示出国际金融秩序已经在利益的纠葛中,严重背离了金融发展的规律和竞争法则。
在何世红看来,在重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过程中,应植入“和谐”文化理念,就可以破解危局,实现和谐共赢的金融发展状态,获得国际金融的真正平衡。
事实上,尽管欧洲与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基本的发展轨迹是一致的。欧洲和中国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其文化根源均或多或少受宗教的影响,而通览各大宗教教义,无不以“仁爱”为基础。同时,作为金融业的发源地,欧洲金融体系仍然是世界金融体系的范式;而作为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的中国,却是良好金融生态的受益者。因此,二者具备良好的文化合作前提。
事实证明,在此轮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制度与人性,法制与权力,等等古老的问题更加凸显。而具有深厚文化传承的欧洲与中国,正好可以从自己的文化渊源中寻找以上矛盾的解决之道。虽然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华尔街金融道德的缺陷和金融伦理的集体失范,但这也证明了世界各国金融生态,金融软实力,经济发展模式的严重不完善。世界各国政府都需要反思。
由此,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欧中之间需要携起手来,构建和谐金融文化,共同寻求重建金融、经济新秩序之道。
|
责任编辑:myadmin |
上一条:
欧洲和中国金融合作:摆脱华尔街绳索(1) |
下一条:
煤企重组打响煤炭安全保卫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