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政策信息 >> 低碳城市转型 细化指标或今春出台
|
|
低碳城市转型 细化指标或今春出台 |
时间:2011/1/17 |
“预计今年3、4月份,发改委将牵头出台一个建设低碳城市的一系列细化指标,以进一步为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给予引导。”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系统分析研究中心研究员姜克隽在今年1月5日举行的《低碳转型路线图》座谈会上做如上表述。
同时姜克隽还透露,我国城市人均碳排放实现真正的低碳转型难度较大,因此,将要出台的指标很有可能只是引导性的研究成果。“亮点可能在于指标细化程度将低碳城市建设的各种细节囊括在内,比如对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占总道路比例、城市的车辆承载率等都给出了明确指引。”姜克隽说道。
国内低碳城市探索之路
“我国正在积极建设低碳城市,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未来国家经济转型战略是一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近日在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举行的“低碳城市”论坛上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2008年,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北京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这实际上标志着低碳城市建设工作在我国正式起步,拉开了全国各城市对低碳城市这一模式的探讨和建设热潮。
2010年7月,经国务院领导批准,国家发改委发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了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确定广东、湖北、辽宁、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杭州、厦门、深圳、贵阳、南昌、保定8市进行首批试点,铺开了我国城市低碳转型的道路。
同时《通知》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要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试点省市的低碳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降低碳排放强度。
细化标准与经济转型应双箭齐发
“低碳城市不缺概念和理念,缺少的是在时间尺度和空间维度上的科学路径设计,这需要一种精细设计和与经济转型相适应的产业规划。”潘家华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低碳城市如果迟迟不出台具体的细化标准,不能与城市经济转型、产业调整相结合,恐难看到试点城市美好前景。
针对试点城市前景问题,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李俊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低碳城市转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以及国际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支持和参与,转型试点短期内恐难有结果,成果也不易评估,具体细化标准还需要再研究。
“低碳城市不应该成为政府建设形象工程的‘花架子’,而应该贯彻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比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在制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中。”能源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何东全在“低碳城市”论坛上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低碳城市规划应该是“让人成为城市的主人,充分让住在城市里的个体感受最大的舒适度,而非汽车高楼的堆积”。
低碳省市的建设并不是孤立的降低碳排放量。“城市降低碳排放与推动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国家推行低碳省市的建设,意味着下一步必须出台更多更细化的措施,才能对促进后两者更具保障性。”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长、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赵黛青研究员赵黛青在“低碳城市”论坛上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
广东模式提供借鉴
实现低碳城市转型,需要科技和制度两方面的创新支撑。据赵黛青介绍,广东省正是抓住这两个关键点,虽然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上升,但是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持续下降,在2005年以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讲低碳发展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是:产生万元GDP消费多少碳,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广东的排放总量仍在增加,但作为一个大省来说,在总量控制还没下降的情况下,每生产单位GDP的碳排放已经逐年下降。这也就是说广东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对其它低碳试点城市还是有借鉴意义的。”赵黛青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说道。
“实现低碳城市转型,要使技术更多体现整个系统跨能源、整体优化上的研发、保护和转移。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电等以及管理技术、优化技术和控制技术,都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转移。”赵黛青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介绍,技术转移做得不好,不能把先进的技术及时扩散到企业和用户,不能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就会导致我国与低碳相关的产业就发展不快。
赵黛青认为,从制度方面来讲,低碳试点省市在出台低碳政策时,要体现出政府管理和市场的调节职能。在城市低碳发展中,政府角色和市场角色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政府可以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方面释放明确的信号,同时在财政税收、金融政策、考核制度都给予大力支持,从而引导部署城市的发展,让市场机制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发挥最大能量。”赵黛青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说道。
中国城市到底如何实现低碳转型,现在还是个未解的问题。出席“低碳城市”论坛的多位嘉宾表示,“五省八市”的试点结果如何,时间多久都难以估量,而且试点省市探索低碳转型的路径可能彼此迥异,不过低碳城市的建设,广东模式不失为一个好的参考。
|
责任编辑:myadmin |
上一条:
资源税改革时间表落定 未来五年全面实施 |
下一条:
节能环保产业财税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