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NEPCON ASIA 2025亚洲电子展 | 2025新型储能泰山发展大会 | 202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通知 | 中国国际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峰会 | 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7月在成都举行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新兴能源 >> 中国风电发展势头足 创两个“世界第一”
 
中国风电发展势头足 创两个“世界第一”
时间:2011/2/14 
    风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随着商业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作为风能主要利用形式的风力发电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一。目前,风电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应用,在电力供应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例如丹麦的风电已超过整个电力供应的20%,西班牙达到了14.3%。未来各国风电发展目标更加宏伟,丹麦计划2025年风电占到整个电力的50%,美国提出了2030年风电占整个电力的20%目标,欧盟2020年20%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目标中将有一半来自风电。

  两个“世界第一”

  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非常丰富。中国气象局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海陆50米高度处风能潜在可开发量约为25.8亿千瓦,开发潜力巨大。经过30多年、尤其是“十一五”这5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风电取得了辉煌成就。

  据初步统计,2010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超过1600万千瓦,累计超过4000万千瓦,“双居”世界第一。在巨大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部分风电机组制造企业进入全球前十强,国内制造商已经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的85%以上,并开始出口海外。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初步实现了大功率风电机组技术从引进消化、联合设计到自主设计的转化。我国企业在机组适应我国特殊环境和风况条件方面进行的大量创新,以及我国企业自主设计和开发的多兆瓦级风电机组下线和运行,都充分证明我国的风电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也促进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全面发展,一个集原材料、零部件、整机和服务业的完整产业体系已初具轮廓。

  我国已形成了以《可再生能源法》为核心的风电政策体系,电价更加合理、发展目标更加清晰、发电企业与电网的责任更加明确,为风电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政策环境。已经取得的成绩证明,资源、产业以及政策完全可以支撑风电在我国节能减排中担当重任。更长远地看,这些有利条件还可能支撑风电逐步迈向我国主流电源行列。

  五个未来着眼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风电在我国电源结构中的比重仍不到1%,很多人仍然没有意识到风电在未来以“科学、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新型能源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网和应用依然是近期风电发展的最主要障碍。站在目前4000万千瓦装机的新起点上展望未来的风电蓝图,壮志满怀之余,各方还应合力解决以下五个问题,才能在新的征程上实现我国风电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发展和应用清洁能源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要通过普及宣传,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加强包括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而为风电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欧洲的经验表明,风电并网和应用的主要障碍是观念和利益协调问题,要通过政策完善和体制机制创新,理顺利益结构,协调风电与其他行业的发展关系,破解风电并网瓶颈。

  第三,创新是企业、行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源泉,要珍惜巨大风电市场带来的机遇,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国家公共技术研发和测试平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我国向风电技术强国迈进。

  第四,加强风电设备质量控制,避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低价恶性竞争。同时,应进一步完善风电标准体系,并通过检测认证等第三方评价制度,贯彻落实标准的执行,进一步提升风电设备品质。

  第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风电发展的国际政策和贸易环境,促进国际资源整合,杜绝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争取使风电技术早日成为无国界的“绿色”技术,让风能为全人类谋福祉。

  (秦海岩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美国政策利好引中国风电抢滩 隐形障碍须关注
下一条: 丝绸之路成中国清洁能源长廊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