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2025甘肃(兰州)暖通展览会 | 2025中国山东国际风能技术及装备展 | 2025第25届立嘉国际智能装备展览会 | 2025中国国际电力产业博览会暨绿色能源装备博览会 | 2025年中国国际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峰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煤炭行业 >> 稀土行业大整合 国内外利益重新分配
 
稀土行业大整合 国内外利益重新分配
时间:2011/6/20 
自2009年开始,在资源战略意义愈加凸显的背景下,国内决策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稀土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在过去20年中,我国稀土业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令人不可思议的失衡状态:全球90%以上的稀土资源来自中国,但中国却几乎完全丧失了稀土定价权。

中国稀土学会会长林东鲁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国,不但没有定价权,还将资源卖出了“白菜价”,并反过来以成千上万倍的价格从日本等国买进稀土深加工成品。

他还特别强调说,过去20年,我国不但没有从稀土资源出口中获得相应的利益,还付出了惨痛的环境污染代价。“资源没了,环境也没了,这样的代价谁能承担?”

在作为最大资源国的稀土业尚且如此,在大量依赖进口的其它资源上,中国更加被动。以铁矿石为例,过去几年,国际铁矿石巨头通过大幅涨价将中国钢铁企业产品的利润率压榨到令人心碎的程度——2010年,中国主要钢铁企业的利润总和,尚不及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三家中的任何一家。

另一幅令人深思的画面是,中国企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代价、速度和热情投资海外资源,但在此过程中,其遭遇的失败远大于成功。有人因此质疑,自家的资源不好好整治,为何反过来花高价去买别人的资源?

稀土业整合因此日渐深入人心,包括限制出口量及开采量、行业兼并重组、环保、资源税等一系列行业整治措施陆续出台,负责整合的主管方,也由少数行业协会及相关部委上升至国务院。

而整合,就意味着利益再分配。中国新一轮的稀土管控政策,遭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国外方面,以美国和日本为首的稀土进口国通过外交手段声讨中国稀土政策,而在国内,民资和外资的不满,而使得稀土整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但对于中国稀土业来说,这是一次无法回避的变革。这场大整合将如何在盘根错节的利益和行业的沉疴宿疾中推进,牵动着国际、国内稀土业界的神经。

积弊

5月19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中指出,稀土行业发展中仍存在“非法开采屡禁不止、冶炼分离产能扩张过快、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严重、高端应用研发滞后、出口秩序较为混乱等问题”。

上述问题是我国稀土业自1992年大规模开采以来的积弊,其中,摆在国人眼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

5月27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广东河源市古云村考察稀土勘察时,稀土开采给当地带来的环境破坏痕迹依然清晰可见,棕红色的板结泥土已经龟裂,山谷下的土地寸草不生,那里曾是村民种植水稻的地方。

当地村民解释,过去,古云村稀土滥开滥采严重,用来提取稀土元素的酸性物质最终进入溪涧和河流,破坏稻田和渔场,污染水源。一些矿山的稀土资源几乎耗竭,其中一座矿区关闭了10年,至今无法重新耕种。

类似的稀土开采带来的污染,遍及包头、四川、江西等地的稀土矿区。稀土工业协会筹备组负责人王彩凤对本报记者表示,稀土过度开采对部分地区的环境已造成毁灭性破坏。

过去几年,虽然污染所在地政府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打击非法开采稀土,但政策自上而下之后往往成为一纸空文。

上游资源的过度开采及价格低廉,导致下游稀土分离冶炼产能迅速扩张,以致过剩。目前,全国从事稀土矿开采、冶炼分离的企业近200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产能只有几十吨的分离厂在南方并不少见。

而冶炼产能过剩,进一步打击了国内稀土价格,由此带来整个行业的恶性循环。根据中国稀土学会统计,1990年至2005年,中国稀土产量增长了10倍以上,但平均价格跌至1990年的一半。

产能过剩,也拉大了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差距,这也是我国稀土走私猖獗的根源。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稀土走私量占到总出口量的近40%。

从开采到生产、出口,盘踞在产业链每一个环节的积弊,经过上述恶性循环,最终使中国稀土业处于一种“资源大量浪费甚至枯竭、利润外流、环境破坏严重”的境地。

整合

新一轮稀土整合始于2009年,信号是我国再次缩紧稀土出口配额。此后的两年时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会议上多次专门提及稀土整治工作。

其中,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是在前期稀土整合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将我国稀土整合思路系统化,一共22条意见,被称为稀土新“国22条”。

稀土新“国22条”就稀土开采、加工冶炼、出口配额、资源税、环保、行业准入原则等均列出指导意见,并明确将稀土整合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用4-5年时间将稀土行业整顿成“持续健康发展的行业”。

随后,国土资源部、工信部等部门召开全国性调研及会议,进一步落实《意见》。

6月13日至14日,全国稀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推进稀土行业的联合重组,而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加快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的具体方案。按照《意见》提出的稀土行业整合目标,要用1-2年时间,基本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的稀土行业格局,南方离子型稀土行业排名前三位的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

全国稀土工作会议还动员部署进一步加大矿山开采、冶炼分离、环境保护、进出口秩序专项整治和加强稀土行业管理重点工作;进一步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责任。

目前,我国北方轻稀土整合正向“由包钢稀土(600111)专营”的格局发展。而南方离子型稀土,则将由央企和地方国企领头整合。

今年5月,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南方考察稀土时提出,要进一步推动联合监管行动向前迈进,加强内蒙古、山东、四川、云南等省(区)轻稀土矿监管,形成南北呼应、“轻”“重”并举、有序开发、区域联动的稀土资源开发管理格局。

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就已经对稀土行业进行整合,但几无进展。中国稀土学会办公室主任陈占恒对本报记者表示,新一轮整合措施比以往明显地严厉,效果也不是以前能够比拟的。

而新措施期待带来的效果是:开采总量减少、行业集中度增强、走私得到一定缓解、环保门槛提高、稀土价格上涨数倍……

阵痛

正在进行的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整合措施,使得稀土的战略价值和资源价值逐渐为世人所关注,但随着原有利益格局被逐步打破,政府之间、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国内与国际之间的矛盾也愈加尖锐。

相对而言,在内蒙古政府的主导下,北方稀土实现“基本上由包钢稀土一统天下”的局面,是一个比较“顺利”的过程。

不久前,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颁布了《内蒙古稀土上游企业整合淘汰工作方案》,将该区的35家稀土上游企业进行兼并重组、补偿关闭和淘汰关停,整合方案实现后包钢稀土将成为中国北方唯一一家从事稀土上游生产经营的企业。

但目前,由于在关停名单、补偿资金等方面存在着很大争议,北方稀土的整合也曾一度陷入僵局。

如何处理好被兼并和关停企业的利益,成为整合的焦点。本报记者从被列入关停名单的包头当地稀土企业获悉,从5月初开始,一些稀土冶炼企业被停电,包钢稀土也切断了部分下游冶炼商的原料供应。其中,包头世博稀土冶金公司总经理张春新,用“不合情、不合理”来形容北方稀土整合政策。

在担任中国稀土学会会长之前,林东鲁的职务是包钢集团董事长,他曾一手打造了包钢稀土现有的北方轻稀土霸主地位。对于此次北方稀土的整合,林东鲁对本报记者表示,专营的好处与负面影响同样明显,专营有利于在短期内获得定价话语权,但将引发“垄断”之口实。

与内蒙古政府的大力推进相比,南方稀土市场更为混乱,所涉及利益之复杂,已超出地方政府的整合能力范围。而国务院“1-2年后南方排名前三的稀土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80%”意见一出,被视为打响了以央企为主导的、南方稀土争夺赛的发令枪。

目前,在南方争夺稀土资源举动明显的企业包括,五矿集团、中色集团、中国铝业(601600)、广晟有色(600259)、厦门钨业(600549)、赣州稀土矿业公司。

不过,手握资源的地方政府,在此轮南方稀土整合中,亦将发挥举足轻重的重要。央企在争夺稀土资源时,均遵循了同一游戏规则——承诺给地方财政创收、资源不出地方。

赣州市市长王平曾对记者表示,赣州市政府欢迎央企投资,但必须在本地投资建加工厂,资源不能拿出去。而这无疑考验了央企的投资策略。

此外,正在大举整合的中国稀土业,还需面对日本、美国等国不断挑起的稀土贸易诉讼。近日,日本产经省表示,将向世贸组织起诉中国的稀土管控政策。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炼焦煤国际战略争夺加剧 供应或长期偏紧
下一条: 煤交易三方利益链揭秘:“注水煤”利润率400倍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