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2025中国国际电力产业博览会暨绿色能源装备博览会 | 2025年中国国际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峰会 | 第七届亚洲海洋风能大会10月在上海召开 | 第三届EESA储能展整装待发,邀您共赴盛会 | 2024(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通知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能源要闻 >> 人大代表谈: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
 
人大代表谈: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
时间:2008/3/14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龙岩市委书记张健———

  发挥生态区位优势 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近年来,龙岩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保护了生态,又促进了经济发展,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发挥生态优势,在科学发展上先行先试。龙岩作为经济后发地区,生态资源是最好的资源,生态优势是最大的优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龙岩市确立了建设生态型经济枢纽的发展目标,优先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坚持“提升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

   二是发挥区位优势,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先行先试。放大区位优势,围绕构建闽粤赣边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区域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现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交通主干线全面对接,拓展中西部地区联结厦门等海港的快速出海通道和闽西至珠三角地区的快速通道,以基础设施的对接促进区域资源、产业、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对接。龙岩市主动研究周边区域和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依托区域协作和对口帮扶的平台,主动融入东南沿海经济圈;加强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纵深推进与中西部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推动区域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构建区域共同发展平台,切实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开放优势。

   借助生态、区位、资源等优势,推动山海协作,东西互动,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把龙岩建设成为闽粤赣连结沿海、拓展腹地的生态型经济枢纽,力争在全国老区中发展得更好更快。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委书记宋希斌———

  积极建设生态功能区

   大兴安岭地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优先,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大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发挥三大优势,精心培育六大产业,积极打造六大基地,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生态经济之路。

   发挥三大优势。一是政策优势。《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大兴安岭的能源、有色金属等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二是资源优势。大兴安岭地区除总蓄积约5.1亿立方米的森林资源外,还有各类经济植物600余种,野生浆果、食用菌、山野菜和药用植物储量丰富。大兴安岭还被国家确定为全国五大重点成矿带之一,已发现矿产资源43种,矿产地600多处。三是区位优势。大兴安岭地区与俄罗斯边境线长786公里,将成为对俄进出口的商品集散地和中转站。

   培育六大产业。除做大做强林木产品加工业外,大兴安岭地区要发展新兴产业,以煤炭、铅锌、岩金和铁矿等资源开发为突破口进行开发;集中打造以漠河旅游为龙头的旅游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北药和特色养殖业;以绿色山特产品开发和冷凉型毛皮动物养殖为重点,形成特色产业。

   打造六大基地。建设总投资27.6亿元的国内重要的森林工业基地;建设有色金属开发和冶炼加工基地,现已启动了161个地质调查、勘查项目;打造煤炭及能源化工基地,大兴安岭地区煤炭资源远景储量达10亿吨,规划到2010年、2020年产量分别达到500万吨和1200万吨;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全区已取得绿色有机食品标识产品109个;建设生态旅游基地,大兴安岭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森林、大冰雪等一批自然人文景观;建设对俄经贸基地,对俄贸易的地缘优势正日益显现。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湛江市市长陈耀光———

  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

   湛江市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92.6亿元,增长13%,增速创12年来新高,城市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城市之列。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89元,增长9%;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80元,增长7.8%,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当前湛江市上下正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而努力。

   当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首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工业化进程,特别是要善于把湛江的区位和港口优势转化为当地经济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不断增强湛江的综合实力。湛江积极推进以交通为先导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着眼打造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推进港口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大西南出海主通道地位。二是着眼大工业、大港口的衔接配套,完善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体系。

   当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还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同时,湛江要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建设糖蔗、红橙、菠萝、香蕉、北运菜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壮大农业主导产业;要着力培育城郊型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农、海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以产业为依托、生态为特色、旅游为纽带,实施集中连片规划建设,在全市推进35个生态文明区、500个各级生态文明村和100个卫生村建设。

   当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湛江还要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科学制定《湛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明确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近、中、远期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三门峡市市长李文慧———

  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城市转型

   循环经济不是不要发展,而是通过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三门峡市已将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列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严格实行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从2002年着手发展循环经济至今,三门峡市主要形成了以工业废弃物利用为主、以资源综合利用为主、以生态农业为主和以清洁生产为主的四大循环经济产业。围绕能源、铝工业、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及深加工、煤化工、林果生产加工等五大基地建设,三门峡市打造了煤—电—铝一体化、采矿—冶炼—精深加工—废弃矿石利用、煤—气一体化系列产品、果品基地—浓缩果汁—果汁饮料—果酱—果胶—果渣饲料综合利用等九大产业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确保各类资源被“吃干榨尽”,基本实现了资源在区域内梯度增值转化。如今,三门峡市的多家回收企业每年可以处理金矿尾渣300多万吨,创造经济效益15亿元。

   三门峡市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资源的“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努力培育“资源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废弃物回收再生”的生态型循环经济模式。三门峡市积极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在火电建设中,引进了2×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在铝深加工上,引进了铝液直接浇铸全电流不停电技术等。这些先进技术的吸收消化,促使资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煤耗、电耗进一步下降,不仅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而且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为三门峡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增添了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葫芦岛市市长孙兆林———

  调整产业结构 推进节能减排

   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尤其是项目建设与节能减排的关系,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葫芦岛市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葫芦岛依托石油化工、有色金属、船舶机械、能源电力四大支柱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推进产业集约化、企业园区化。对年耗能3000吨标煤和用电量300万千瓦时的项目实施能源评估,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

  

   二是严格节能减排工作监管。葫芦岛市实行环保“一票否决”。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细化到设计、建设、生产的各个环节,层层严格考评。同时,对重点耗能大户和重要污染源实行全天候实时监管,确保完成规定指标。2007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4.5%,主要污染物排放双下降,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0.4%,化学需氧量下降6.2%;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6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8%。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城市、循环型园区、循环型企业,实施石化、冶金、电力、建材四个重点行业的30个循环经济项目,建立产业、产品循环链。全市清洁生产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0%,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65%,城市中水回用率达到65%,万元GDP用水量、用电量下降5%以上。

   四是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全民动员,共同参与节能减排、共同监督节能减排、共同推进节能减排。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池州市市长方西屏———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池州经济特色鲜明,是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近年来,池州市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环境改善,组织开展了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污染综合整治、违法排污企业清理整顿、矿山环保执法检查、放射源清查等一系列环保专项行动,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工业污染防治资金5.36亿元,完成工业污染治理项目18个,新增废水处理能力1.9万吨/日,废气处理能力727.9万标立方米/小时,有力地削减了污染物排放总量。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7.5%,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均居全省前列,去年编制了全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进一步整顿和规范了矿产资源开采秩序。

   近年来,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158亿元,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20.08亿元,增长3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17元,增长22.2%;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增长13.5%。

   池州市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执行环保国策、在转变发展方式中促进标本兼治、在推进管理创新中提升工作水平、在全民共建中打造生态池州,积极探索一条环境友好型发展的新路。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节能减排“大考”成绩不好 官员小心丟“乌纱帽”
下一条: 莱芜市确保完成全年节能减排任务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