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2025中国国际电力产业博览会暨绿色能源装备博览会 | 2025年中国国际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峰会 | 第七届亚洲海洋风能大会10月在上海召开 | 第三届EESA储能展整装待发,邀您共赴盛会 | 2024(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通知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能源要闻 >> 清洁能源二甲醚未来前景看好,有替代石油前景
 
清洁能源二甲醚未来前景看好,有替代石油前景
时间:2008/5/20 
  在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将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洁净燃料,以替代石油产品,不仅能充分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清洁能源二甲醚未来发展前景看好。

  发展空间较大

  LPG(石油液化气)与柴油的紧俏给清洁能源发展留下了较大空间。

  日前,在天津召开的“国际甲醇——二甲醚/LPG产业链市场峰会”上,石油与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说,未来LPG需求仍呈上升趋势,缺口较大,预计2010年全国LPG需求量约2620万吨,缺口将达到730万吨。

  但是,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国际LPG价格与国内LPG价格形成一定的价格差,这种价格差导致我国从2005年开始进口LPG数量逐年减少,2006年进口量同比降低13%。因此,二甲醚作为民用LPG燃气的良好替代产品,正面临较好的机遇。

  据了解,二甲醚在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气体,与LPG的物理性质相似,具有优良燃烧性能。目前主要以煤炭为原料,是一种公认的最有代替石油前景的新能源。

  专家表示,在我国石油产品消费不断大幅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提高的情况下,二甲醚替代LPG和车用柴油等石油制品的市场空间广阔。

  除此之外,二甲醚具有优良的燃料性能,方便、清洁、十六烷值高、动力性能好、污染少、稍加压即为液体易贮存,作为车用的替代燃料,有液化气、天然气、甲醇、乙醇等不可比拟的综合优势。

  据悉,二甲醚作为民用燃料,在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已经开始在山东、四川、陕西、云南、安徽、重庆等地区逐步推广使用。2007年,民用燃料二甲醚消费量约100万吨,占二甲醚总消费量的94%。

  与此同时,国家也已在民用燃气和替代柴油等方面对二甲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

  另据了解,在2010年前,我国将主要在城市公交系统中少量使用二甲醚燃料,其中上海市2007年首批10辆二甲醚公交车上路,并建设了首个二甲醚加气站。2008年将开通100辆,2010年达到1000辆二甲醚公交车的规划目标。

  克服推广难题

  但是,专家们表示,二甲醚不管作为燃气产业还是作为替代柴油产业,在我国均属于新兴产业,于起步阶段,需要一个被政府以及用户逐渐认识和接受的过程。目前还面临多方面问题。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二甲醚项目面临的经营压力将逐渐增大,市场的拓展和整个服务网络的建立难度很大。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燃料进口数量变化对国内燃料价格将造成一定影响,进而造成经营成本和费用的不稳定性,有可能对二甲醚项目的效益产生较大影响。

  同时,二甲醚车用燃料推广难度大于甲醇代用汽油,车辆使用二甲醚燃料需要更换二甲醚发动机及进行车型改造,同时也受到加压储运的限制,目前研究进度还达不到大规模产业化程度。在汽车技术方面,国内外均处于研究阶段,二甲醚替代柴油车用燃料近期还不能广泛推广使用。

  广东省油气商会燃气部部长庄荣金建议,作为国家新兴能源产业,应从三方面继续努力加快发展二甲醚。

  一是国家有关部门在产业化及配套政策上应加以扶持,加强产业发展引导,以促进我国二甲醚工业的快速发展;二是相对其他产品,二甲醚做为替代能源的条件较好,生产技术较成熟,进入门槛不高,因此,目前国内建设装置较多,今后我国在二甲醚生产项目建设上应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三是二甲醚与LPG的掺烧消费量有限,应扩大二甲醚的其他使用领域。如在未来二甲醚汽车的产品研发和最终产品实现方面,国内企业和有关科研院所仍需产、学、研相结合,尽快推动二甲醚汽车规模运行。(孙洪磊 董雅俊)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山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强力推进市场节能减排
下一条: 全球风能产业保持年20%增速 进入迅速扩张阶段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