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202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通知 | 中国国际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峰会 | 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7月在成都举行 | EP上海国际电力展11月举办 | 第十八届(2025)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 大会暨展览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能源论坛 >> 煤炭进口悄然撤退
 
煤炭进口悄然撤退
时间:2013/9/24 
·近几年,中国进口煤炭数量以爆发式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国外煤炭大量涌入国内煤炭市场,绝非是帮助中国能源“扶贫”,其主要目的就是来赚钱。

目前,国内煤炭价格低迷,多数煤炭企业“亏本”经营,而进口煤炭与国内煤炭相比,价格便宜、品质稳定、交货准时,如果从成本考虑,进口煤炭经过“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如果把运输费考虑进去,煤价应该高于国内,难道是因为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尼、越南、南非、哥伦比亚等国家的煤炭生产技术先进而导致成本降低?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中国煤炭生产在技术、设备、效率等方面并不落后,特别是在井下采煤技术绝对是首屈一指。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中国个人费用偏低,但用人数目偏高;在运输方面,中国吨公里价格偏低,但运距偏长;在港口使用费方面中外差距不太大,因此,从煤炭总体平仓价(FOB)成本构成看,中国与世界其他产煤国的差距极小,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应该有优势。

中国煤炭成本中的“隐性成本”

在中国煤炭的FOB成本中,除了“正常成本”外,还包括“非正常成本”。“非正常成本”在中国国内煤炭市场不仅众人皆知,而且很是无奈。进口煤炭来到中国之所以能赚钱,基本是中国煤炭FOB成本中的“非正常成本”或者说是“隐性成本”的那一部分。

中国煤炭“隐性成本”的形成,其绝大部分来自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力寻租。

铁路部门管辖下的运输计划,在尽可能造成人为紧缺的同时,也在增加权利分配的金钱砝码,长时期存在的计划外加价、货运车皮的点装费等无一不在推高煤炭的经营成本。

各种建设费用的摊派,无疑开创了分享煤炭利益、增加煤炭成本的先河。如铁路建设费、港口城市建设费等。

地方政府“土规定”“土政策”不仅名目更多,而且程度更狠,如出省费、价格调节费、各种证照的审查、发放费等,既有明文规定的费用,更有暗下的疏通费用。

各级政府“号召”的“自愿捐款”更是抬高煤炭成本的原因。各级政府兴建办公楼的费用、装潢业绩使用的街道修饰、学校粉刷、铺面美化,甚至各级官员子女的入学赞助、出国留学等等,这一切都需要“煤老板们”积极地“自愿埋单”。

以上例举,仅仅是冰山一角,据一份《研究报告》披露,中国涉及煤炭行业的税费不少于109项,除21个税种外,还有不少于88项的各种规定费用。正是这些不胜枚举的税费,构成了中国煤炭高额的“隐性成本”。

各级官痞用各自掌管的权利、各地民痞用各自控制的势力,都从煤炭中获得私利,于是中国煤炭市场价格大大高于国际煤炭市场的正常价格。这不仅吸引外国煤炭主动进入中国市场,客观上也把中国煤炭用户推向了相对公平的国际煤炭市场。

面对这一不可阻挡的市场转换,一份《限制劣质煤炭进口(讨论稿)》在国内国外搅动出不大不小的黑浪。其实质就是各种既得利益者面对进口煤炭冲击的大潮,利益受到挑战、利益减少,甚至有丧失之虞,不得不为保卫既得利益做垂死挣扎而已。

进口煤炭已无利可图

随着中国经济调整,增速下降,国内外煤炭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供过于求,市场规律迫使全球的煤炭产业必须削减过剩的煤炭生产能力。与此同时,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更加迫使全球煤炭产业必须接受清洁能源进入历史主角的替代挑战。

在这种大的格局面前,无论是国内煤炭市场,还是国际煤炭市场都面临煤炭价格长期走弱、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时,随着煤炭产业盈利幅度的减少,中国煤炭的“隐性成本”会受到挤压,在某种程度上,进口煤炭的利润受到缩水,以致逐渐被挤干。于是进口煤炭的价格优势在中国国内煤炭市场越来越弱,以致趋向荡然无存。就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尽管在中国国内煤炭市场进口煤炭还在继续交接货物,但其数量已开始呈现减少的趋势。更重要的事情是,进口煤合同的成交量在近几个月虽然还不能说是零成交量,但已经是凤毛麟角,实在不多。这也就意味着,进口煤炭已经开始从中国国内煤炭市场撤退。

因此,2013年全年中国煤炭进口数量与上年相比将会出现负增长,估计将会回落到2.5亿吨左右的水平。

(作者系煤炭国际贸易专家,北京长贸咨询公司总经理)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煤制气的春天是否来临
下一条: 王志轩:“以电代煤”有利于雾霾治理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