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NEPCON ASIA 2025亚洲电子展 | 2025新型储能泰山发展大会 | 202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通知 | 中国国际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峰会 | 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7月在成都举行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能源论坛 >> 煤制天然气并非减排“良方”
 
煤制天然气并非减排“良方”
时间:2014/5/28 
据路透社报道,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测量世界各地城市污染程度的行动发现,因雾霾而声名狼藉的北京PM2.5指数为56,排在第77位。一些来自英语国家的居民戏称北京为“灰京”。在中国,空气污染问题对当局来说已成为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包括北京在内的20多个城市都超出了世卫组织所建议的限度。

为此,北京原定于今年内实现调整退出300家污染企业的目标,将提前在今年10月底前实现。

今年4月,中国政府更是将自1989年公布实施以来的环境保护法,进行了25年来的首次大修。彭博社称,环保法的修改是针对中国环境严重污染的一记重击。

种种举措不难看出,中国在防止污染、减少排放上的决心和力度。但是,中国当前选择了鼓励能源企业将煤炭转化为合成天然气的“煤制气”计划。

这是因为,为了满足经济增长需要,中国面临的主要难题还是能源供给。政府的解决方案相比以往更加重视天然气的推广和使用。一方面,加快液化天然气进口终端的兴建,与中亚地区部分国家及俄罗斯等国签署新的管道天然气进口协议;另一方面,提高国内天然气价格,以鼓励企业开采天然气,并为煤层气和页岩气等提供更多补贴。

可惜其不足之处在于,新增供给的时间和规模难以预测。中国大多数天然气资源都分布在地理条件较为复杂的地区,因而增加了开采成本和投产所需时间。

相对而言,合成天然气——煤制气的原料是煤炭,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易于购买、且储量充足。理论上讲,只要在已经有煤矿的地方多兴建一座气化厂,就能得到“清洁”能源。

2013年12月,中国第一批煤制气工厂开始投入运营。中国国家能源局制定的煤制气产量目标是2015年达到150-180亿立方米,2020年达到550亿立方米。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到时煤制气将占中国产气的12.5%。尽管上述目标不易实现,政府大力推进的决心却不容置疑。据报道称,目前已有400亿立方米产能获得批准,而业界也乐于对此进行投资,因为有机会得到当地政府的补贴。

如果回报和付出成正比,煤制气将是不错的选择,可事实上这只是一个“陷阱”。

煤制气既不会遏制中国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危机,也不会升级其能源基础设施。相反,它会让中国加重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同时带来一系列新的环境风险。在“解决空气污染”的幌子下,这些计划只会让煤炭消耗问题变得更严重。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空气污染最大的来源煤炭企业现在大力宣传煤制气的“良方”,用来解决它们自己所制造的问题。

作为二次能源,煤制气生产周期排放总量的计算,必须综合考虑煤制气的生产环节和终端应用环节。如果单从终端使用过程来看,天然气自然是节能减排的利器。但如果加上生产环节,结果就不容乐观了。

据统计,煤制气发电排放的二氧化碳仅占煤制气生产周期排放总量的20%左右,生产环节却占70%至80%。总体上,煤制气发电比直接燃煤发电排放的二氧化碳还要多40%至50%。

其次,现有的技术需要消耗大量水源,1吨煤仅能生产1110立方米天然气,却要消耗6吨水,是传统天然气工厂的7倍。而中国大部分煤制气工厂选址集中在缺水的西北地区,势必会影响当地其他工业、农业用水。

美国杜克大学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中国煤制气计划较传统天然气可能多产生7倍碳排放,较开发页岩气多耗用100倍水资源,结果很可能造成环境灾难。

除此之外,煤制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酚废水处理问题又是一个新的挑战。而按现有技术水平,煤制气发电的综合能源效率仅在27%至31.8%之间。杜克大学全球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罗伯特·杰克逊指出:“煤制气可能有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但是生产过程将造成更大的环境灾难。”

尽管目前已可确定,中国政府合成天然气的计划不会终止,但政府对这一产业的态度,也取决于其他来源天然气的供应情况。中国决策者至少应该延后实施合成气计划,以避免潜在的高昂代价和对环境的破坏。更好的决定就是完全取消该计划。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政策加速BIM应用进程
下一条: 中俄天然气合同背后的几点反思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