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NEPCON ASIA 2025亚洲电子展 | 2025新型储能泰山发展大会 | 202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通知 | 中国国际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峰会 | 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7月在成都举行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能源论坛 >> 油价暴跌会不会导致经济危机
 
油价暴跌会不会导致经济危机
来源:中国石油报 作者:冯跃威 时间:2015/1/6 
2014年6月以后,国际油价步入下行通道,至今已跌落近50%。在很多人认为油价下跌是利好时,市场系统性风险却正向我们走来。

持续低迷的国际油价已经侵蚀着美国国内许多页岩油气开发商的运营安全。以前试图在高油价时用页岩油的超额收益去弥补页岩气开采亏损的策略被中止,去年年底,低油价不仅迫使美国石油净进口量开始回升,而且直接冲击着美国与页岩油气相关的化工、管输和液化站等新近投资项目的安全,冲击着美国就业市场和气基重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由于燃油是航空公司最大的可变成本,占其整体营业开支三分之一强。原本油价下跌可受惠的美国航空运输业,却因避险操作和资产组配选错了金融工具,如选用了“costlesscollar”等交易工具,它一举吃掉了达美航空和西南航空等多家美国大型航空公司因燃油价格下跌所带来的部分收益,迫使他们紧急融资,重新进行资产配置。而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包括中国在内一些国家的石油公司和运输公司身上。

更严重的是,被称为“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罪魁”之一债务抵押债券(CDO),又在急剧扩张,已超过经济危机前的水平。其中,杠杆贷款发行量已达前所未有的水平,占所有CDO发行量的55%。从2013年9月至今的一年间,杠杆贷款的市场活跃度一直在每季度2500亿美元的水平,高于2005年至2007年间平均值的31.58%。

从储备货币看,尽管美国超发美元并屡屡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但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各国央行持美元外汇储备的比重依旧保持在60%以上。而目前,在美国之外有9万亿美元贷款以美元标价,这个数值是2008年的两倍。加上近半年美元被动升值12%,已使很多新兴市场国家暴露出“货币和融资错配”的问题,为可能到来的金融危机预留了发酵空间。

从债券市场看,与油价息息相关的企业债和垃圾债同样面临类似的危险。尽管垃圾债规模和CDO相比较小,但金融市场的传导效应却不可小视。随着国际油价下跌并维持在50美元左右,不仅石油市场整体投资规模会缩水75%,而且石油企业的偿债能力将持续下降,因此,它已使能源行业债券在美国垃圾债占比从十年前的4%迅速上升到今天的16%。与其他行业垃圾债相比,能源业垃圾债的平均收益率和风险都在急剧上升。

在证券市场上,在美国股市屡创新高的背景下,石油公司的股价却因油价下滑而普遍下跌了20%以上。证券市场石油公司的系统性风险也在聚集。

尽管经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全球治理,但“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和“货币与融资错配”等问题并没能得到有效改善。若油价持续低迷,能源垃圾债和石油股会引领债市、股市双双重挫,甚至可能传导到整个市场,演变成类似2000年科技股泡沫或2007年房地产泡沫的事件。届时,美国经济不仅不会因低油价受益,而且可能将已经滞涨的全球经济拖入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尽管近3个月美国市场监管者不断提高各类型金融工具的交易杠杆,挤压投机成分,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美联储面对退出量化宽松后的加息问题也一筹莫展。若用价格工具加息,会进一步使美元升值,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回流美国,美元购买力则会更强,油价会更低,金融资本市场的泡沫会更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更高。

因此,相对安全的唯一选择是继续使用数量型工具,类似第四轮量化宽松,向市场注资,使美元实际汇率相对下降,降低美元实际购买力,使以美元标价的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提高石油公司盈利率,避免石油股和能源垃圾债成为压垮骆驼的稻草。

所以,面对油价及石油相关金融产品的持续暴跌,美联储最优选择应该是继续量化宽松,谋求国际储备货币间价值的再平衡,以避免全球经济危机的再次到来。(作者:冯跃威,为财经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谭浩俊:电力改革需破解话语权难题
下一条: 石油产业生态决定国际油价走势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