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华环保世纪行本溪行”活动再次将目光锁定在本溪市的节能减排工作上,其成效令人欣喜。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达到了3.09吨标准煤,在去年同比下降4.4%的基础上,又下降了5.2个百分点。更可喜的是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和取水量降低率等主要指标,已由原来在全省排名第13位,跃升到第4位。
科学发展节能减排
说本溪的节能减排一度落后,标志有二:从历史上看,这里曾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污染状况可见一斑;从产业结构上看,钢铁、水泥等多是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单位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不仅高于国家规定标准,而且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06年底,该市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和取水量降低率等主要指标,已下降至全省第13位。本溪市领导再也坐不住了,不能只把目光盯在发展上,而是要学会“弹钢琴”,实现科学发展,营造和谐的生存环境。他们化危机为契机,开始扎扎实实地推进节能减排。
以往,本溪市的治污工作有两大顽症:一是清理小选场就像割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二是一些企业与主管部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偷停偷排屡禁不止。两种现象一个根源,就是决心不大。于是,市领导带头批判地方保护主义,铁下心,黑下脸,坚持依法行事。经过半年的专项治理,关停小选场50余家,严肃查处了6家违法排污企业。市里将节能减排的总目标分解,与所辖县区及本钢等签订目标责任状,按季检查通报,按年兑现奖罚,并实行了严格的一票否决制和领导问责制。此外,市里还紧紧牵住全市排污大户这个牛鼻子。除对本钢、北钢、工源水泥集团3户总能耗占全市总量的70%的企业实行“计划单列”外,还把全市年耗能2000吨标准煤以上、年耗水10万吨以上的33家企业,全部列入到重点管理跟踪考核的行列。
“老大难”节能减排冲在前
在短时间内,本溪的节能减排能迎头赶上,本钢的态度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向市里递交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其指标高出原来与市政府签订责任状的3至4倍,一下子撑起了全市的节能减排指标。
本钢,是本溪经济的“航母”,无论产值还是利税,始终占据半壁江山;它又是耗能和排污大户,也是搞节能减排的“老大难”。有人半开玩笑地说:“本钢搞好了,本溪的天就蓝了,水就清了。”
想搞好,谈何容易?当初与市里签订“十一五”节能减排责任状时,经过反复讨论,本钢才接受了一个低水平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即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4.47万吨以内;化学需氧量控制在0.39万吨以内;烟尘控制在5.48万吨以内,三项削减比例分别为17.4%、16.3%和12%。
按理说,水平虽然不高,但责任状就是责任状,到时候完成指标,也就心安理得了。可本钢领导并没放松,他们被“三难”,即资源难支撑、环境难承受、社会难容纳压得喘不过气来。几经商讨,他们痛下决心,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力度。进入“十一五”的两年多来,本钢投入的节能减排资金达13.4亿元,已完成了23项重点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到今年,已具备了年减排二氧化硫9600吨、减排COD1320吨、减排粉尘2.2万吨、减排废水6300万吨的能力。回头再看当初与市政府签订的减排责任状,就感到不够分量。这才主动为自己增砝码压担子,向市里递交了一份新的责任状。按这份责任状所述,到2010年,本钢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要控制在2.16万吨以内;化学需氧量控制在0.15万吨以内;烟尘控制在3.55万吨以内,削减比例分别为61.8%、66.7%和42.7%。为此,本钢今后两年还将投入2.8亿元的节能减排资金。
一边抓发展一边抓节能
进入“十一五”,本溪针对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每年投入都在20亿至30亿元,差不多占总技改资金的1/3。他们已走过了修修补补小打小闹的“初级阶段”,追求的是配套成龙和一步到位。在本钢已完成的工程之中,就有3个“成双配对”:建成两台220吨燃气锅炉,利用高炉煤气替代原煤发电,不仅年回收高炉煤气60亿立方米,还减少外购原煤近百万吨;建成的两套150吨干熄焦装置,每年每套可产出二次能源约15万吨标准煤,另回收热能约5万吨标准煤;上马两套1.5万千瓦小时的TRT高炉煤气余压发电机组,发电量相当于高炉炼铁所耗电量的1/3。
今年,本溪市又安排了27亿元投资,开工建设37个节能减排项目,并全部纳入国债支持、省市专项资金支持范畴,其中5项重点工程的6000万元政府奖励资金,上半年就已全部拨付到位。
一手抓强筋健骨,一手抓落后产能淘汰,这是本溪市在节能减排中始终坚持的方针。在已拆除了6台小型电炉、两台老式烧结机、两座竖炉和两座旧式焦炉等的基础上,如今又发展到整系统、整建制地淘汰落后装置的新阶段。本钢一铁厂的关停,已进入了倒计时,年底前即可完成。 (辽宁日报 司成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