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NEPCON ASIA 2025亚洲电子展 | 2025新型储能泰山发展大会 | 202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通知 | 中国国际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峰会 | 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7月在成都举行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能源论坛 >> 中国石油需求变化与沙特新石油战略
 
中国石油需求变化与沙特新石油战略
来源:道琼斯 时间:2015/6/17 
目前沙特阿拉伯开足马力生产、而後减产的石油策略反映的是中国石油需求的变化。
美国石油产量的恢复增加了全球供应。但在需求面,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过去10年全球石油消费增幅中有48%来自中国。
现在中国经济正在放缓,并且即便是在此前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未给石油生产商带来同等程度的提振。
原因就是中国经济增长以及支撑这一增长所需原油量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将中国经过通胀调整後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速与其石油需求的增速对比可以看出,上个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的情况符合预期,随著GDP的增长,石油需求总体呈线性增长。
到了21世纪,情况发生了改变。2001-2005年中国绝对GDP增幅与此前十年大体相当。石油消耗量每年都在增加,日均增量约400,000桶,较20世纪90年代平均水平提高约一倍。其中2014和2010年最为突出,中国石油日均消费量增加近100万桶。究其原因,2004年是大面积停电事件推高了发电厂对柴油的需求,而2010年石油需求激增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後的经济刺激政策。
中国的崛起让产油国猝不及防,油价随之在2008年达到峰值。这不仅给沙特阿拉伯带来暴利,也引发了美国页岩油热潮。
另外如果不考虑以上特殊年份,很明显中国经济增长和石油需求之间的联系已从根本上放松。2011年中国GDP较2003年增长一倍以上,而石油消费增幅却差不多,大约每日50万桶左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简称IMF)预计中国今年实际GDP将增长人民币1.3万亿元,与过去五年增幅相当。而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预计中国今年石油消费每日增加32万桶,将是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水平。
正如花旗集团(Citigroup)分析师莫尔斯(Ed Morse)在一篇新文章中指出的,中国经济增长与石油需求脱节的罪魁祸首在于柴油,柴油是1990-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长的核心。随著工业化进程放缓,柴油消费陷入停滞。中国司机更多地使用汽油(尤其是运动型多用途车大获成功之际),这将维持石油消费整体增长。但从每1美元GDP产出的石油消耗量来看,石油需求强度正在下降。
对沙特阿拉伯来说,这不会立即招致灾难。但该国领导人表示,在收获了中国经济奇迹的成果後,未来的“收成”前景似乎有所减弱。莫尔斯指出,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Saudi Arabian Oil Co.)现在预测,全球石油需求长期而言将以每年0.6%的速度递增,增速低于之前的预期,也低于过去20年每年1.4%的步伐。
此外,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反复表示,考虑到旨在提高效率、抑制排放的措施,对长期需求增长不能想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正值沙特必须与更高产或具有更高产潜力的美国、伊拉克及伊朗等国展开竞争之际。
鉴于沙特需要维持市场份额,并且现在就实现其石油储备的价值(而非仅仅依赖石油储备随时间推移增值),这就解释了沙特当前的政策。这种状况加大了油价在供应突然中断的情况下飙升的风险,因为沙特阿拉伯的闲置产能缓冲空间正日渐减少。国际能源署在其最新月度报告中微妙地扩大了闲置产能的定义,从而暗示出这种闲置产能实际上已被侵蚀。
与上述情况相对的是,作为另一缓冲的石油库存远超正常水平。此外油价若再次大涨,会刺激页岩油开采卷土重来,尽管由于钻井平台和工作人员的调配问题,页岩油的开采会出现一定时滞。
沙特阿拉伯与其竞争对手过去没能遏制中国陡然崛起带来的冲击,如今它们必须在这条东方巨龙胃口减弱的市场上开展竞争。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能源互联网需要统一标准
下一条: “一带一路”: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