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NEPCON ASIA 2025亚洲电子展 | 2025新型储能泰山发展大会 | 202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通知 | 中国国际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峰会 | 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7月在成都举行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能源论坛 >> 建全球“电能高铁网”正当其时
 
建全球“电能高铁网”正当其时
来源:国家电网报 时间:2015/10/14 
9月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时宣布: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专家们认为,这一倡议对于推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所谓能源互联网是指多元化生产的能源可在任何时候,方便、快捷地传输给有较高需求的地方。”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研究所共同主任乔安娜·黑格教授在电子邮件中对新华社记者说,“太阳能、风能和海洋能具有变化和间歇性特征,但能源互联网将允许对分散和较小规模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商进行整合利用。”

今年6月,黑格参加一个欧洲气候论坛时,对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推介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概念印象深刻。她说,习主席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支持国际社会削减碳排放的努力,“这个消息太棒了”。

“中国拥有技术方面的巨大能力,如果中国计划启动并支持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必要发展,那么我敢肯定,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巨大优势将越来越可能成为现实,世界距一个更加清洁、绿色的未来也越来越近。”黑格说。

值得注意的是能源互联网目前尚缺乏公认定义。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华人教授黄勤和畅销书《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也曾先后提出能源互联网概念。

里夫金认为,让亿万人能在自己家中、办公室和工厂生产绿色可再生能源,多余的能源可与他人分享,就像我们现在通过网络分享信息一样,即为能源互联网。黄勤提出的能源互联网概念,更强调每家每户参与到电力市场进行实时买卖,把百年来封闭的电力市场改造成与互联网一般有竞争力的现代化商业发展模式。

与里夫金及黄勤不同,中国国家电网提出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更侧重于传输和使用,是指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通道),以输送由清洁能源产生的电力为主导,全球互联、广泛存在的坚强智能电网。

目前,全球新能源分布很不平衡,如赤道附近有丰富的太阳能,北极附近有丰富的风能,而全球能源互联网将连接上述“一极一道”以及各洲的大型能源基地,将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输送到各类用户。

最近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表示,未来几十年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期,总体分为国内互联、洲内互联、洲际互联三个阶段,到2050年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形成清洁能源占主导的能源格局。

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人士向记者描述了这样一幅能源互联网地图:同一大陆板块的欧洲和亚洲相连,亚洲和北美通过白令海峡相连,南美北美相连,北非和欧洲通过地中海相连,也可经直布罗陀海峡或经西亚相连,东非的埃及和埃塞俄比亚与亚洲相连,东南亚与澳大利亚通过海底电缆相连。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黑格说,“(现有)早期研究表明,至少在洲内互联是可行的,但它需要彻底解决输电技术和智能控制方面的技术。”

黄勤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国家电网提出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有点类似高铁,连接各大区域。其中首先要确定的是哪里有大量电力传输需求,其次会涉及许多政治和政策方面,“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比如,美国的电网就存在管制问题,不是每个公司都能进入的。

对于能源互联网的各种概念,他认为存在互补性,实际上并无冲突。中国国家电网在特高压方面走在世界前面,可以发挥其优势利用特高压构建能源互联网骨干网。而黄勤的概念重点放在用户方面,目标是每个用户都在电力的传输、分配和交易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展望能源互联网的未来,黄勤说,能源现在被视为必需品,但尚未被视为促进经济发展呈指数增长的引擎。希望能源互联网能释放出比信息互联网还庞大的发展动力,最终使每个人都从中受益。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绿色环境来自严格监管
下一条: 中国应尽快制定油气资源保护法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