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发电机组国产化之路 --访国务院长江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组专家文伯瑜 最近,记者在北京采访了机电专家文伯瑜先生。 文伯瑜作为国务院长江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组成员,与潘家铮、罗绍基、梁维燕、杨定源等著名水利水电专家一起,亲历了三峡水轮发电机组从洋品牌到国产化的全过程。 问题不少 用洋机组诸多不便 "在进口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中,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发现了一些问题"。文伯瑜说。 首先,外国人不会轻易转让核心技术。洋机组价位高,同容量的价格一般是国产机组的2~3倍。国外企业不会把核心技术转让给我们,如果不能国产化,我们就只能长期高价购买产品,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其次,洋机组在设计理念、安装习惯等方面与中国国情有差异,而且不易修改。国外多是大容量机组设备,机组数量多、备用率高,因此相对于机组制造质量而言,他们更重视安装系统。而我们不仅要重视安装,而且要更加重视机组本身的制造质量,我们的机组备用率低,一旦运行发生故障,必须及时维修,保障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否则,即便是多停运1小时,经济损失也十分惊人。 再则,洋机组售后服务不太便捷。外资公司售后服务人员来自第三世界,他们的技术专长比较单一,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完全满足用户对设备维护检修的要求,一旦机组运行中发现问题和故障,外资公司解决不太及时,影响发电机组的运行效率。 最后,备品备件价格奇贵,供应不畅。进口设备不但维修不方便,而且备品供应周期长,价格昂贵,一般是正常价格的8~10倍。加之国外发电设备制造商之间并购重组过于频繁,一旦出现问题,用户不知找谁去处理。总之,难以保证备件的及时供应,从而使设备的检修维护成本大增,用户暗暗叫苦。 政府支持 国产机组高歌猛进 采访时,文伯瑜对记者说,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贯非常支持重大装备国产化。早在三峡工程开工前,国家就安排相关部门围绕三峡机电设备国产化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支持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 文伯瑜先生接着说到,三峡枢纽工程两侧分别建设有左右岸电站,共装机26台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建设后期在右岸还布置有一个地下电站,安装6台70万千瓦机组。三峡枢纽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2240万千瓦,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1997年,经招标,左岸电站14台机组由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瑞士ABB和VGS联合体承制。同时规定,外国公司必须向中国制造企业转让技术,并培训中方技术人员;必须以中国制造企业为主制造2台机组。采取购买设备和引进技术、国内分包相结合的原则,使国内企业在工程实践中边学边练,从而掌握了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完整技术。现在哈尔滨和东方电机厂已经有能力承担整套机组的制造任务。 2005年,由中国企业自主制造的三峡左岸电站最后一台机组顺利并网发电。重大装备国产化取得明显成效,"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和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介入,使得三峡左岸电站14号和9号机组国产化率分别达71%和85%。"文伯瑜说。 2007年是三峡右岸电站机组安装的高峰期,按计划将投产发电4台机组。左岸电站14台已全部投产,右岸计划安装12台,哈电和东电则承揽其中的8台机组。一个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安装巨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时代已经来临。文伯瑜说。 市场最大 中国企业积极应战 "自从2003年第一台机组发电以来,这些阻碍机组正常运行的问题伴随国产化的推进都有了根本好转。当然我们仍要不断学习国外生产企业在加工工艺、生产流程、管理制度上的先进经验,在向国外同行学习的过程中,再进行有效地创新。"文伯瑜说。 右岸电站开工前,对国内外的各厂家水轮发电机组模型进行了侗台对比试验。试验结果,哈电、东电的模型试验结果不仅不次于国外厂家,有些参数还优于国外,说明我国企业已经掌握了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和制造技术。结果是在右岸电站中,哈电和东电各承担4台的制造任务。 "当前,发达国家的水电资源开发已很充分,几近饱和。而中国目前尚有大约五个三峡装机容量的水电资源有待开发。占世界待开发市场的90%以上。面对中国水电设备如此巨大的需求,国外制造商都在加速研发、扩大产能以争取中国市场的份额。"文伯瑜说。 国外几家大公司以高难度或国内缺口的产品为突破口,千方百计打入我国水电设备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上几家大公司已经进行了跨国性兼并,形成了竞争力强的新型集团公司。 广阔的中国水电装备市场,对我国企业提出了特大机组设计、制造的新要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企业必须迅速掌握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加快水电设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加快人才培养,以积极的姿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