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202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通知 | 中国国际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峰会 | 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7月在成都举行 | EP上海国际电力展11月举办 | 第十八届(2025)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 大会暨展览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油气行业 >> 油气改革加速进入实操阶段 管网开放等文件将落地
 
油气改革加速进入实操阶段 管网开放等文件将落地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时间:2017/9/5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继核定天然气跨省管道运输价格后,国家发改委还将强化省内短途管道运输和配气价格监管。在此基础上,后续将出台油气管网互联互通、公平开放等方面的配套文件,油气体制改革正在加速进入实操阶段。

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酝酿两年多的油气体制改革正式拉开帷幕。按照1+N的模式,该顶层设计的落地需要辅以多个配套文件,以及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和专项改革实施方案。“我们目前正在制定具体的配套政策。”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副司长李英华表示。有知情人士透露,改革将先从最主要的方向,即管网环节推动。

据了解,当前我国油气中游输配环节仍高度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国有石油公司手中,分别占到85%、8%和5%。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13家跨省管道运输企业共拥有长输管道4.5万公里左右,2016年输送天然气1950亿立方米左右。

由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联合编写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7)》指出,当前不同企业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程度不够;部分省份省内天然气管道、城镇燃气配气管网等中间环节过多,拦截收费、强制服务、层层加价、终端用户没有得到改革红利;城镇燃气企业接口费、开户费等服务性收费较高,甚至成为部分燃气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天然气基础设施第三方公平准入落实程度不高。

事实上,从去年10月以来,国家发改委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文件,直指输配体制改革和第三方准入两大核心焦点,并在今年上半年组织12个成本监审组对13家企业按照统一方法、统一原则、统一标准进行了成本监审和管输价格核定。从8月30日公布的结果来看,核定后的13家企业管道运输平均价格比之前下降15%左右。

“核定天然气跨省管道运输企业的运输价格,将对国内天然气市场建设和相关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首先将推动管网向第三方开放,《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规定,管道运输价格与负荷率挂钩,管道运输企业负荷率低于75%,实际收益率将低于准许收益率。部分企业已准备主动将管道向第三方开放,提高管道负荷率,从而取得国家规定的准许收益率。

这只是一个开始。据了解,近日国家能源局在陕西省开展油气体制改革专项调研,了解地方政府、企业对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的认识和想法,研究贯彻《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配套政策措施。

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司长梁昌新表示,面对相关部门和企业反映的矿权开发、网运分开、调峰政策机制、天然气发展利用和改革惠及地方等诸多问题,需要中央政策的顶层设计和地方首创精神相结合,国家能源局将继续加强与各方沟通,充分听取意见建议,确保体制改革任务完成。

李英华透露,下一步将集中推进管道互联互通,打破企业间、区域间及行政性垄断,提高资源协同调配能力。国家能源局近期已将油气管网互联互通相关文件下发至地方,明确了哪些管道设施需互联互通。未来将出台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天然气调峰市场机制的意见。

“近日关于油气基础设施公平开放的课题结题,实际上就是国家能源局将来的一个实施细则,过段时间可能公布。管网开放过去只停留在口头上,现在对有能力而不开放的都有惩罚的措施。”上述知情人士称。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山东地炼抱团建炼化集团 中石化等巨头发力加剧竞争
下一条: 油价小幅收涨 IEA署长发言提振市场信心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