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生态文明视为千年大计,传递出“节能环保时代”即将正式来临的重大信号,环保延伸至诸多重要领域则是该时代的基本特征。亟待治理的生态环境系统被视作“绿色金矿”,在激发民间资本力量的同时,可在整个“十三五”期间持续为产业链提供收益。
节能环保产业经过井喷式增长之后,步入稳定发展期。环境治理对市场进一步“精耕细作”,不断向细分领域下沉,挖掘潜在服务商机。同时,市场对于环境服务的选择也开始从价格导向往品牌导向转变。
近年来,低碳环保理念对清洁生产持续渗透、赋能,推动环境治理行业高速增长。来自权威媒体的报道消息称,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公开表示,2017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将超过5.7万亿元。其中,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绿色制造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超过200个,利用绿色信贷项目接近450个,逾425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对外公布。
目前,水环境治理、危险废弃物处置、环保装备制造、环境监测设备的项目订单同比增速超过传统治理板块,已成为当前环保产业的重要增长极。业界分析指出,要提升环境治理的市场空间,一方面节能环保行业的经营进一步向低线城市下沉;另一方面要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以提升业主中标频次。这意味着个性化、多元化、服务化的环境需求将成为节能环保新的增长点。
而污染物排放从“先污染、后治理”发展到源头控制,非传统治理空间商机也逐渐凸显出来。诚如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智慧环保已经成为环保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一系列信息技术在环境治理领域的深入应用,不但可提升数据处理能力,还可对业主的行为进行更为量体裁衣的分析与预测,从而提升环保企业的治理能效。
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我国节能环保市场规模自2013年以来一直保持较高速增长,2015年市场规模超过4.5万亿元,2016年则在此基础上延续高昂态势,而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这一数字已攀升至5.7万亿元左右。当前环境治理品牌化和品类细分越来越明显,不仅治理成效,而且企业成长、服务、综合体验等都成为环保品牌越来越重要的竞争力。有的大型环境治理平台、品牌企业甚至设置了专门部门从事环保价值业务。
激烈的竞争,带来了什么?以往节能环保行业特点是治理成本高、设备制造成本高、能耗成本高,利润低。如今“找钱荒”的窘境能借助更多的新兴业务模式得到化解,在主要成本几乎不需要增加的情况下,环保企业能获得更多、更稳定利润,何乐而不为?
与此同时,资本与环保企业的结合日益紧密,一方面,资本继续想环境治理各个细分板块渗透;另一方面,随着更多环保企业挺进资本市场,“强者恒强”将更为突显,大的环保企业将继续借助规模经济,通过不断资源并购和整合在渠道布局方面,牢牢占据行业高地;相对应的“小而美”企业则将在新一轮洗牌中逐渐形成优势地位。
2017年多数的项目订单来自知名品牌商家。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随着众多“小而美”绿色品牌与环保翘楚合作,业主对环保溢价的认知较以往更强,中小型环保企业的话语权进一步加强,也促使更多非品牌企业开始注重打造治理内核、发展优质服务。
环境治理市场的竞争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对于未来行业的发展,环境治理品牌化、主力消费个性化、重视承担生态愿景将成为节能环保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此期间的环保企业亦有望抓住绿色发展“线上+线下”、资本融合发展的红利期。环保企业要在环境治理市场有立足之地,必须提升优势市场供给,不断挖掘业主个性化的环境治理需求,满足业主不同场景、不同环境下的治理需求。
2018年,更大力度的绿色扶持政策将延续,这也将倒逼技术路径、商业模式以及服务平台发生根本性变化,以满足低碳、清洁制造的内在要求。在此期间,将有更多领域融入到节能环保产业,传统环保企业则随之打造以上下游产业链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无论在治理技术、商业规则方面,还是在基础环保设施及装备制造方面,都将得到进一步突破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