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亚洲绿色工厂设计、建设及厂务大会暨展览会 | 2024 第四届广州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制造技术展 | 2024贵州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交易会 | 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示范的通知》 | 2024亚洲金属建筑设计与产业博览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电力行业 >> 刘吉臻:打破省间壁垒健全电力市场交易体制
 
刘吉臻:打破省间壁垒健全电力市场交易体制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作者:井然 时间:2018/8/8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先后经历了集资办电、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及深化改革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电力工业总体保持了与国民经济同步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规模从小到大、实力由弱到强,其总资产、投资规模与发展、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令世界注目。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仅有5712万千瓦,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位于世界的第八位和第七位。在改革开放40年的砥砺奋进中,我国已成为装机容量超过17.77亿千瓦、220千伏及以上的输电线路回路长度和变电设备容量分别为68.55万千米和38.52亿千伏安、发电量为64171亿千瓦时的电力生产和消费大国。

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8年07期,作者系本刊记者。

40年风雨兼程,成就瞩目。作为中国经济重要基础产业的电力工业,走过了不平凡的改革发展历程,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质量日益提高,服务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电力用户的能力逐步增强,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历史节点,有必要对我国电力行业取得的经验再总结,对未来发展前景再展望。为此,本刊近期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

看成就——

电力结构持续优化市场化建设稳步推进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国电力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火电结构不断优化,水电加速发展,核电发展提速,风电跨越式发展,电网运行方式与格局不断升级,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电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使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我国电力发展持续发力。

电源结构优化。在全球能源转型大潮中,我国是积极的倡导者、实践者、引领者。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低碳、无碳能源迅速崛起,电力在能源系统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装机结构随之不断变化调整。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中,水电装机3.44亿千瓦,占比19%;火电装机11.05亿千瓦,占比62%;核电装机3582万千瓦,占比2%;风电1.63亿千瓦,占比9%;太阳能发电1.29亿千瓦,占比7%。“从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十年来看,电源结构优化调整成效明显,呈现传统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明显下降、新能源装机比重明显上升的势头。目前,我国新能源或者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之首。”刘吉臻表示。

电网结构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网主网架建设逐步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取得成效,保障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用电的强劲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电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电网结构持续优化,为优化配置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40年来,随着我国电网的不断发展,电网互联也随之发展。刘吉臻认为,电网互联能够在更大范围进行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可以产生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是电网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结果。

电力装备水平不断提升。记者了解到,水电工程建设领域攻克了世界领先的300米级特高拱坝、深埋长引水隧洞群等技术,并开创水电高拱坝智能化建设先河,世界最大单机容量8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成功投运;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规模化光伏开发利用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核电技术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实现了由二代向三代的技术跨越;燃煤发电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60万千瓦级、10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和世界首台60万千瓦级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投入商业运行;电网技术装备和安全运行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电网技术创新获国家科技大奖,国际领先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广泛应用。

刘吉臻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电力体制改革推动下,我国电力市场建设从市场主体培育、体制机制准备等基础性工作,到交易机制组建完成,市场主体激活,不断发展和深入,取得了显著成效。

交易机构组建基本完成,为电力市场化交易搭建公平规范的交易平台。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及各省(区、市)政府指导下,2016年3月,北京、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同日挂牌成立,此后,全国范围内各省级电力交易中心组建工作陆续完成,为搭建公开透明、依法合规的电力市场交易平台提供了良好条件。

输配电价改革实现体系性全覆盖,向市场主体释放改革红利。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和电价机制改革,合理降低电力价格,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要求,将输配电价改革试点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全面推进输配电价体系建设,为实现市场化交易创造有利条件。

加快开放配售电业务,售电侧市场竞争机制初步建立。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各方参与售电市场积极性较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截至2017年底,全国在电力交易机构注册的售电公司达3000家左右。同时,增量配电试点是探索电力供给侧改革的创新路径之一。截至2017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共组织开展了两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面向社会资本推出195个试点项目,并初步建立了多元主体参与的竞争机制。

加快放开发用电计划,电力市场化交易初具规模。“放开发用电计划是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建立现代电力市场秩序的基础条件和必要前提。” 刘吉臻指出。伴随发用电计划的不断缩减,市场化交易规模势必进一步扩大,打破市场壁垒,建立竞争充分、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已呈不可逆转之势,电力体制改革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改革红利将进一步释放,市场化终将成为推动电力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决定性力量。

找问题——

打破省间壁垒健全电力市场交易体制

刘吉臻认为,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三年来,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要求,以大力推动市场化交易为中心,有序放开竞争性业务和竞争性环节电价,加强政府对自然垄断环节的监管,优化电力资源配置,还原电力商品属性,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还需要清醒认识到,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还存在亟需解决的“硬骨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和省间壁垒。我国发电能源资源与电力需求分布很不平衡,大型煤电基地、水电基地、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地区,而用电负荷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大规模跨省、跨区域电力资源调配是我国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新一轮电力改革启动以来,电力改革试点以省为单位落实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研究落实工作主要由省级主管部门主导,很多省份出于对省内发电的保护,不愿外省电力大量进入冲击本地企业的市场份额,影响省内税收与就业,对外受电量、电价做出不合理限制,造成了电力市场交易省间壁垒问题。“实际上,地方保护主义和省间壁垒这类问题,是伴随着可再生能源跨越式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而逐渐显现的,本质上是‘省为实体’这种制度安排在新的发展阶段衍生出的利益分配矛盾,所以看待这类问题需要整体地看、系统地看、历史地看。” 刘吉臻指出。

部分省内市场化交易还存在行政干预现象。电力市场化改革通过放开售电侧,使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进一步市场化,旨在还原电力商品属性,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据悉,一些地区将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作为改革目标,降成本变成了单纯的降电价,不仅造成了市场过度竞争和秩序混乱,还严重影响电力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相关高耗能产业用电量数据进行逐年比较,可以看出,近年来地方政府对电力市场进行行政干预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刺激本地高耗能企业的发展。

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难度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改革试点推进初期,全国各地已批复的试点项目推进普遍缓慢,所面临的问题和阻力也不尽相同,既有诸如供电区域划分、配电价格核定、存量资产处理、增量负荷预测等技术问题,也有来自利益相关方的阻力,更有对于行业管理和监管体系建设的挑战。“当前,导致增量配电业务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仍然是缺乏增量配电业务试点运作的顶层设计,目前试点范围扩展较快,但是国家并没有从一个更高的角度针对实际操作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规范,导致具体项目运作中无法可依。” 刘吉臻告诉记者。

展未来——

构建协同机制推动电力行业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长足的进步,电力事业蓬勃发展。刘吉臻认为,未来,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把电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构建发电供给侧、电网输配侧、用户消费侧的协同机制,多措并举破除技术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推动电力行业转型升级,建立并完善一个安全、稳定、高效的电力供应体系。

在发电供给侧加强电网友好型发电技术研究。新能源电力占比越高,给电力系统带来的影响就越大。实现电力系统供需平衡和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发电供给侧提高响应电网调度的能力和灵活性。一方面,发展电网友好型新能源发电技术,提升功率输出的平稳性和可调度性。另一方面,发挥传统电源特别是火力发电的可调度性优势,平抑新能源电力的波动性与间歇性。刘吉臻指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仍将处于传统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并存的时代,以煤电为主的电源结构不会有大的改变。燃煤火力发电通过灵活性改造可以进一步提升快速、深度调峰能力,以适应大规模新能源电力消纳需要。另外,可以加大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度,发展新型大容量储能技术,规划建设区域性多能源协同利用的虚拟发电厂,实现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利用。发展智能发电技术,提高火电、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智能化运行控制水平。

在电网输配侧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电网结构,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我国能源中心与负荷中心呈现明显逆向分布,需要在统筹送、受端需求,结构、能力的基础上,加大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同时,应进一步探索大电网之间的柔性互联,加强区域内省间电网互济能力,提高电网运行效率,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着力推动装备提升与科技创新,全面提高电力系统智能化水平,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综合调配,提高电网接纳和优化配置多种能源的能力。构建“互联网+”电力运营模式,全面推广智能调度控制系统,开展智能电网支撑智慧城市创新示范区建设。

在用户消费侧努力实现电网友好型智能用电。据了解,电力系统中存在大量可与电网友好合作的可调整负荷(如制冷、供热等)和可平移负荷(如洗衣机、消毒柜等),目前这些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将这部分可平移负荷最大限度地平移到电网用电低谷,就可以大大降低用电高峰压力和电网安全运行风险,消纳更多的新能源电力。同时,应不断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减少化石能源直接消费的比重,努力形成绿色产能、绿色用能的能源生产、供给和消费格局。

“能源的革命,就是绿色的、新的能源比重在增长,传统的、旧的能源比重在下降,能源发展转型必须依据科学进程,在新旧动能之间达到一个动态平衡,才能推动电力改革再深入。”刘吉臻如是说。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大唐单日发电创历史新高
下一条: 山东青岛启动电力需求响应试点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