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亚洲绿色工厂设计、建设及厂务大会暨展览会 | 2024 第四届广州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制造技术展 | 2024贵州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交易会 | 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示范的通知》 | 2024亚洲金属建筑设计与产业博览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能源论坛 >> 新形势下如何规划油气供给安全
 
新形势下如何规划油气供给安全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时间:2018/9/12 

“我国油气供给安全存在一定脆弱性,但也有积极因素,要未雨绸缪扩大国内生产和进口,适当进行需求管理。”

受新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中国油气安全的脆弱性值得警惕,但我们也不要过分夸大这一风险隐患。尽管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70%,而且对中东、非洲石油进口来源依赖较高,但毕竟石油消费只占当前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约18%,天然气只占8%左右,而煤炭这一传统主力能源的消费占比仍在60%以上。综合测算,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只有20%左右。

应该看到,我国近年来在油气进口渠道多元化和进口结构上有了许多积极变化。我国积极推进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开发建设,与周边国家已基本形成东北、西北、西南、海上四大油气输送通道格局。2017年,中国从中东进口的原油连续四年下降,中东原油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比例为43%,较上年下降4.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从美洲和欧亚地区进口的原油则较快增长。俄罗斯已经连续两年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来源国,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额的14%。

如何确保新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下的能源安全?首先,我国要扩大油气的供给。一方面扩大国内生产,另一方面拓展新的进口渠道。在扩大国内生产方面,主要油气企业要大力提高油气勘探投资和开发力度,投入适当向勘探成熟区倾斜,并兼顾新区新领域勘探;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老油田的稳产和高效开发。当然,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不仅要扩大油气生产,还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扩大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紧急情况下,也可适当扩大煤炭的产能和消费。

在扩大进口方面,主要油气企业要继续做好中东、中亚、美洲、亚太等合作区现有项目的经营和新项目开发工作,并尽可能多地将海外权益油运回国内;在未来中东、非洲石油进口通道安全存在隐患的情况下,我国可适当加大从俄罗斯、中亚等周边国家进口油气的规模。此外,我国还要利用有利时机加大石油储备规模。特别是当前伊朗石油出口需求迫切的情况下,我国可迅速扩大对伊朗石油的进口,利用我国一切可以利用的储备设施增加石油储备。

其次,在扩大油气供给的同时有必要做好需求侧的管理。今年来我国油气需求保持了较快增长,对国内油气供给安全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天然气进口量58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9.3%;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34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5%。统计数据还显示,2018年1-5月,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2.67亿吨,比上年增长5.18%。2018年1-6月,国内原油产量缓慢下降,原油产量累计为9409.2万吨,比上年下降2.45%。

在国内油气消费较快增长的情况下,无论是国内增产还是进口渠道的增长都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我国有必要对油气的需求进行一定管理,比如对冬季天然气消费高峰,可对民生用气优先保障,工业用气适当进行限制;再比如对于未落实气源的项目要暂缓实施。通过“压非保民”“以气定产”等干预措施,可适当控制用气高峰的需求量,削平峰谷差,从而一定程度缓解冬季的“气荒”。由于有2017年冬天的前车之鉴,相关部门与主要油气公司已经采取了相应的管理预案。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要做好外部供给中断等极端情况下的应急预案,避免极端情况下局部生产和运输瘫痪问题的出现。

此外,还要加快推进我国油气体制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油气管道和LNG储运设施对第三方公平开放,从而提升我国的油气的开发、进口和运输,更好地保障我国油气供给安全。可喜的是,今年以来我国LNG接收站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LNG进口能力显著提升。同时,在油气管道开放和互联互通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突破。相信只要我们未雨绸缪、应对得力,在新的地缘政治环境等不确定因素下,我们仍然能够保障我国的油气供给安全。(作者黄晓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国内液化天然气市场供需及2018年后期价格走势判断
下一条: 浅谈业主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