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NEPCON ASIA 2025亚洲电子展 | 2025新型储能泰山发展大会 | 202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通知 | 中国国际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峰会 | 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7月在成都举行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节能环保 >> 渤海地区入海排污口现场排查全面启动
 
渤海地区入海排污口现场排查全面启动
来源:中国日报 时间:2019/6/26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举措部署,扎实推进渤海地区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生态环境部在今年1月开展唐山黑沿子镇试验性排查的基础上,于 6月24日启动河北唐山、天津(滨海新区)、辽宁大连、山东烟台等4城市入海排污口现场排查工作。

260个组将进行现场排查

根据工作安排,现场工作为期一周,采取拉网式排查方式,对沿海所有入海排污口进行排查,实现有口皆查、应查尽查的目标。考虑到4城市岸线长度及任务量等因素,计划安排唐山60个现场组、天津(滨海新区)40组、大连100组、烟台60组,合计260组,共780人参加现场排查工作。据统计,4地海岸线长度约1700公里,其中涉及沿海城镇、港口、码头、工业、渔业和自然岸线等多种情况。

排查主要目标是全面查清渤海入海排污口,要将所有向渤海排污的“口子”查清楚。具体排查对象为各类直接或间接向渤海排放污染物的涉水排口,包括通过管道、涵洞、沟渠等直接排放污染物的涉水排口,或者通过河流、溪流等间接向渤海排放污染物的涉水排口。

按照《渤海地区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方案》,采用“三级排查”模式,即卫星遥感与无人机航测、人员现场核查、疑难点查缺补漏方式,全面查清所有向渤海排污的“口子”。目前,唐山、天津(滨海新区)、大连、烟台4城市已完成无人机航测及图像解译工作,并将航测发现的疑似排污口信息逐一甄别纳入手机APP系统中。在此基础上,生态环境部按照“一竿子插到底”方式,直接组织人员开展现场核查。

紧紧盯住“三下五处二”

现场排查开始后,排查人员将在手机APP系统的指引下,紧紧盯住“三下五处二”:“三下”是指桥下、水下、林下等无人机航测盲区,可能存在隐蔽排口的敏感区域;“五处”指海边、入海河流边、港口码头、工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等排污口集中分布的重点区域;“二”指现场排查要完成两项任务,无人机提供的疑似点位要查,无人机尚未发现的点位也不能放过。“既用高科技,又下笨功夫”,通过三级排查确保所有入海排污口“应查尽查”。

现场排查过程中,将建立临时党小组,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纪律作风各项要求,坚持不打扰、不替代、不干预地方正常工作,主要帮助地方查找入海排污口,移交地方政府解决,所有排查人员的现场吃住行费用按相关规定,由生态环境部统一解决。

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前,生态环境部还将完成环渤海(三省一市)其他9个城市的现场排查,全面掌握渤海入海排污口情况,为下一步开展监测、溯源及治理奠定基础。

相关链接

为何开展环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近年来,渤海水质有所改善,但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居高不下,重点海湾环境质量未见根本好转,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依然严峻。

当前,环渤海到底有多少排污口,在哪里排,谁在排,排什么,排多少?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生态环境部决定会同环渤海“三省一市”政府全力推进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

2019年1月11日,生态环境部在唐山市召开“渤海地区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启动会”。专项行动的工作任务,可以概括为“查、测、溯、治”四项重点任务。一是摸清入海排污口底数;二是开展入海排污口监测;三是进行入海排污口污水溯源,厘清责任;四是整治入海排污口问题。

今年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2019年工作重点是做好排污口排查和监测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2019年6月底前,完成部分城市的摸底排查,并同步开展初步监测,其他城市通过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航测等手段开展自查。2019年底前,完成环渤海所有城市入海排污口排查和监测。同时,鼓励各地主动加压,因地制宜,把溯源和整治的任务开展起来,形成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入海、入河排污口监管体系,为渤海和长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防止污染反弹须系统发力
下一条: 我国环保技术仍处于跟跑 差距明显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