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预计,全国电力装机将可能出现新的过剩。在用电企业普遍开工不足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善之前,内蒙古应当警惕电源投资过热
今年5月份,内蒙古电力公司售电量较1月份增长了13.98亿千瓦时。内蒙古电网负荷已开始缓慢回升。这让饱受金融危机煎熬的内蒙古电力行业感受到些许暖意。
然而,让能源大区内蒙古的发电、供电企业,甚至包括上游煤炭企业丝毫不能轻松的是:随着装机规模的扩大,内蒙古售电压力与日俱增,而这压力绝不仅仅来自金融危机。
发供电矛盾空前突出
据了解,去年10月份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内蒙古工业经济增速大幅回落,内蒙古供电负荷急剧下滑,电网调度安排异常困难。
2008年底,内蒙古电网统调装机2949.5万千瓦中,全网停机容量近1600万千瓦,约占电网统调装机的一半,发电企业全线亏损。
而且,随着装机容量的扩大,内蒙古发电企业停机压力随之增加。截至今年5月底,内蒙古电网统调装机容量增加到3082.05万千瓦,而内蒙古当地用电负荷加上东送华北负荷最高为1400万千瓦左右,剔除正常检修和备用,全网装机富余超过1000万千瓦。
预计到年底,内蒙古还有700多万千瓦的火电、风电机组并网,内蒙古电力公司统调装机将接近4000万千瓦,其中风电机组近400万千瓦,远远超过区内市场接纳能力,发供电矛盾空前突出。
而且,内蒙古正在加速建设“风电三峡”,预计到2010年风电装机总容量突破500万千瓦。目前已经实现了风电装机300万千瓦,在建风电装机300万千瓦。
此外,内蒙古电网负荷结构不够合理也是售电压力的原因之一。内蒙古电力公司统计,2008年,公司大工业电量占内蒙古总电量的77%,其中高载能电量占46%。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调整实施、高载能产品市场的萎缩,这一潜在的风险已转化为内蒙古电力行业的严峻现实。
外送通道建设难题
实际上,近些年来,内蒙古一直谋求外送电力,并在2007年成为全国外送电量最大的省份。2008年,内蒙古电网汗海—沽源—平安城500千伏东送华北第二通道建成,外送能力由210万千瓦增加到400万千瓦以上。
然而,这对于内蒙古上千万的电力富余装机而言仍显不足。外送通道不畅成为影响内蒙古电力发展、乃至全区能源战略实施的瓶颈。然而,内蒙古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却面临重重困难。
首当其冲的是资金难题。长期以来,内蒙古电网销售电价及购销差价在全国处于最低水平,公司以优质可靠的电力供应服务于自治区经济发展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企业自身却无法通过正常经营积累电网建设资本金,电网投资能力严重不足。
不仅如此,内蒙古电力行业三年内两次厂网分家、电源重组,占用内蒙古电力公司大量资金,公司负债率居高不下。2008年,国家两次上调上网电价,内蒙古电网侧销售电价却一直没有调整到位,并且独自承担相当部分脱硫电价政策的环保成本,公司经营压力巨大。
内蒙古电力公司是全国唯一独立于国家电网之外的省级管理电网企业。内蒙古政府调研室2008年一份调研报告认为,内蒙古电网建设严重滞后于电源建设,由于受体制和自身资本金不足等因素制约,近年来内蒙古电网投资仅占电力总投资的20%左右,而电网投资一般应占到电力总投资的50%左右。
电网建设应适度超前
截至2008年底,内蒙古电力装机已经突破4881万千瓦,装机容量位居全国第五,今明两年还有约1000万千瓦以上的电源建成投产,2010年全区装机容量将达到6000万千瓦左右。
业内人士预计,全国电力装机将可能出现新的过剩。内蒙古社科院一位研究者认为,虽然内蒙古发展电力工业的条件得天独厚,但是,仍然应当警惕电源投资过热,这是解决售电难题的根本之策。同时,内蒙古电网建设应坚持适度超前原则,加快发展步伐。内蒙古政府调研室调研报告建议,应当加大电网投资力度,使电网建设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和电源建设,争取在国家疏导电价矛盾时,解决脱硫电价,并微调售电价格,增加电网的盈利能力,增强其投融资功能。
同时,该报告还建议,要研究和解决内蒙古电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指出三条可选路径:一是与国家电网进行有条件重组或共建电力通道,实现供应端与负荷端无缝对接;二是采取非上市办法,引入多元战略伙伴,对电网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三是推动内蒙古电网单独上市或发行债券,疏通电网建设的直接融资渠道。
据悉,近期内蒙古电网管理与投资体制问题已有新的突破。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会议有关消息,已与国家电网公司达成将自治区东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电网整体划转国家电网公司管理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