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的聚乙烯和乙二醇产品到达我国沿海地区的成本,分别比国内产品的成本低2874元/吨和1033元/吨,聚丙烯也具有120美元/吨的原料价格优势。”由于产品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即便在周期低谷时市场价格下降到较低的水平,中东产品也能盈利。如今中东石化产品已兵临城下,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就此记者采访了多名业内专家。
油品:出口由欧美转向亚太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有关专家表示,中国经济的崛起使石油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原油资源有限需大量进口,且大部分来自中东地区。该地区拥有世界近三分之二的储量和较高的储采比,未来仍然是石油增产的中心。因此,除了非洲和俄罗斯外,中东依然是今后中国进口原油的主要来源地。
从中国油品市场来看,2010年汽柴油供需将基本平衡,航煤有几百万吨的缺口。但国内各地区市场并不平衡,且周边供应过剩加剧。据最新预测,到2010年和2015年,中东地区的成品油净出口量将分别达到7655万吨和9300万吨左右。其中,汽油将从净进口转为净出口,而煤油和柴油的出口量将进一步扩大。
目前,中东地区的成品油出口主要面向欧洲和北美,部分产品流向亚太地区。到2010年和2015年,由于欧洲和北美成品油需求增幅低于亚太地区,中东过剩的油品将转而出口亚太地区。由于中东地区的炼厂原油成本远低于中国进口价格,即使加上到中国的运费,也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化学品:外向扩张冲击中国
有关机构估算,2009年中东地区将有710万吨/年的新增乙烯产能投产。其中,沙特阿拉伯的新增产能将超过400万吨/年,伊朗新增产能超过100万吨 /年,科威特新增85万吨/年产能,卡塔尔新增97.5万吨/年产能。由于中东地区乙烯衍生物的需求量仍然很低,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因此大量新增的石化产能将对全球石化业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副总工程师张福琴指出,近年来,来自中东的化工产品在中国进口量中所占的比例稳步上升。未来几年,中国国内市场大部分化工产品仍将供不应求,国际市场尤其是中东石化业的发展对中国本土产业构成压力。预计到2011年,中东地区的聚乙烯、乙二醇和聚丙烯的产能将分别达到1600万吨、 1000万吨和760万吨,出口量将分别达到1377万吨、995万吨和482万吨。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来自中东地区的聚烯烃供应大幅增加。其中,沙特已位居中国第二大聚丙烯进口国,共向中国出口了约16万吨,同比增幅超过 400%;伊朗共向中国出口了8.95万吨高密度聚乙烯,成为中国第四大进口国,而去年同期仅向中国出口了4.75万吨。
张福琴认为,市场不景气时更能彰显中东地区的成本优势。在中东产能的冲击下,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在周期的低谷期关闭,特别是日本和欧洲企业将面临较大风险,中国企业也将受到一定冲击。目前,中国主要的石油石化公司都在积极制定相关的应对策略。
对策:避其锋芒差别竞争
专家指出,面对中东石化行业的强势冲击,中国应集中力量和资金,在原料易得、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的大生产基地发展炼油—石化大型联合企业。譬如,在长江三角洲、环杭州湾、泛珠江三角洲等地相对成熟的大型化工园区,以炼油工厂和乙烯工厂为龙头吸引国内外投资者,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并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炼化下游产品的超大规模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顾问委员会主任邵祖光告诉记者,中东地区乙烯产业装置大型化程度高,下游产品以普通产品为主。为降低中东一些石化大项目投产的影响,国际一些大公司将投资重点从基础石化工业转向附加值高的专用和精细化产品工业。中国石化产业应从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开始,推动乙烯原料的多样化,如煤制乙烯、炼油副产品制乙烯、低碳烯烃制乙烯等,同时努力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展开差别化竞争。
此外,中东国家采用乙烷为原料增产的乙烯量与采用石脑油裂解装置进行生产相比,将减少丙烯产量400万~500万吨/年。因此,今后有可能出现乙烯过剩而丙烯短缺的局面。对此,中国应采取裂解原料重质化方针,尽可能提高裂解装置的丙烯/乙烯比,以及增加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增加丙烯的产量。近年来,韩国、日本等国的一些公司已采取措施,采用裂解重质原料多产丙烯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