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
神华的煤制油情结:7月再试,年内出油
尽管国内煤制油屡遭诟病,但随着国际油价重回7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神华集团在多次推迟其煤制油出油日期后,计划再次开车试油。
6月25日,记者获悉,神华集团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项目将于7月再次开车,进行为期1000小时的试运行。神华集团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称,如果各项调试最终成功,希望今年年底能够出油。
7月再次开车试运行
虽然政府明确表示将停建“煤制油”项目,但是神华集团的相关项目却均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并被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今年7月份开车成功,可能会成为中国煤制油项目实现正式工业化生产的开端,神华也有望将目前小产量煤制油试验,逐渐转化到鄂尔多斯真正的生产线上。
“政府虽然意识到煤制油大量上马必然得不偿失,但还是希望能够掌握煤制油的关键技术,所以才会重点支持一家主要的大型煤制油企业,一方面向世界证明中国有这个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也防备以应付突如其来的能源危机。”国家发改委内部人士曾向记者透露。
按照计划,神华集团煤直接制油示范项目7月份将再次开车试运行,并争取年内出油。据介绍,神华集团煤制油项目首条百万吨示范生产线投产后,每年可转化煤炭350万吨,生产柴油、石脑油等产品108万吨。
据悉,此前因种种原因,神华集团的煤制油项目已经三次延期。
中国神华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煤制油项目前景明确,上市公司将考虑向集团收购该项目,然后把项目的规模建设到国家核准的500万吨,中国神华的业务也将拓展至煤化工领域。
设备和技术是障碍
虽然市场人士一致看好中国神华收购煤制油项目对公司本身的利好,但该项目未能解决的设备问题和技术稳定问题却仍阻碍着其商业化运作。
据记者了解,即使7月份重新开车成功,但由于神华煤制氢装置尚未开车,直接液化装置现场还在安装施工中,按照神华的预想年内出油已经是最快的进度。
按照神华的既定目标,预计2009年煤制油产能将达500万吨,并逐步形成3000万吨油品的产能。
神华煤制油是煤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直接变油,这在国际上还是先例,为此,神华成立了一个煤制油研究院,并开发了催化剂。
“实验室中试出油早已经成功,难点就是投入大规模商业运作,因为在实验室中,一天出6吨油,但要投入商业运作,要求一天出6000吨油,别的因素不说,仅是设备问题,目前还尚未完全解决。”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投入商业运作后,设备的磨损、对设备的工程建设的周期要求等因素都是问题,而且,设备还只是煤制油项目投入商业化运作的种种复杂因素中的难点之一。
该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神华尚未找到国内大型设备厂家来解决这一问题,很多设备还是从国外进口,SHELL(壳牌)、Texaco(德士古)和LURGI,是目前国内煤化工企业广泛采用的国外设备厂商,但仅凭进口很难应对商业运作。
据记者了解,即使进口设备也存在先天性的缺点和不足。一般一条生产线稳定运行达到100天左右,就需要停车检修,有时需要两套设备换着顶上。而神华煤制油生产线一旦投入商业化运作,如果发生运行故障造成停车一次,就会造成少则千万多则上亿元的损失,所以,技术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煤制油的成本和利润。
但该负责人认为:“投入商业化运作只是时间问题,煤制油项目长远来看是乐观的。”
市场
政府三年不再批新项目 受制油价震荡煤制油行业现大撤离
本报记者 王冰凝 北京报道
在高油价带来高盈利的诱惑下,全国计划上马的煤制油项目曾经多达上万亿吨,国家发改委一度屡禁不止,但随着油价震荡和煤制油产业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煤制气的风生水起,煤制油行业正在逐渐归于冷静。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仅有神华、潞安煤矿、兖矿集团的煤制油项目在进展中,其它的类似项目基本上处于搁置中或者已然流产。
“政府对煤制油产业的政策目前不会有变,至少三年内不会再新批新的项目,目前所保留的项目未来也更倾向于用作战略储备。”6月25日 ,国家发改委内部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
盈利空间打压积极性
事实上国家发改委的三次叫停政策并未能阻拦住全国各地上马煤制油项目的热情,但在2008年,从顶峰一路直跌至谷底的国际油价却如同一盆冰水,直接浇灭了国内上马煤制油项目的熊熊烈火。
2006年起,受国际油价飙升影响,各地发展煤制油的热情高涨。据国家发改委内部人士称,截至2007年底,全国在建和规划中的煤制油项目规模,已经接近上万亿吨。
但受国际经济形势、石油价格、煤炭价格以及煤化工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一旦进入煤制油等行业,项目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投资风险等因素却让投资者望而却步。
按照中国神华煤制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卓的说法,只要国际油价每桶高于40美元,神华煤制油项目就有合理的回报。
据国内资深能源专家周凤起计算,每生产1吨煤制油,将消耗4吨煤炭。当煤炭价格达到1000元/吨时,煤制油成本价将达10000元/吨,折算成原油价格将在120美元/桶左右。而且新上一个产量为100万吨/年的煤制油项目,还要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因此,发展煤制油从经济效益上看并不划算。
在国际油价走高的过程中,煤价也上了一个新台阶,根据神华集团和兖矿集团2006年公布的数据,最初神华煤制油成本按照神东煤矿坑口90元/吨的价格计算,吨油成本仅1200元;而兖矿按照150元/吨的煤炭成本计算,吨油完全成本1986元,可与每桶25美元至28美元的石油竞争。但2006年至今,煤炭成本和煤炭价格不断刷新,兖矿集团曾在2007年4月调高煤制油成本,由1986元升至2130元,可与35美元/桶的石油加工过程相竞争。而根据银河证券的最新调查,神华集团仅2009年一季度的自产煤生产成本上升较快,单位生产成本为81.2元/吨,同比上涨23.4%。
“钢材价格、人力成本都在上涨,这些也至少使得煤制油项目的建造成本大幅增加近一倍。相对于煤制油项目动辄上亿元的前期投资和遥遥无期的投产期,尽管目前国际油价已经涨回到每桶70美元左右,但石油价格的不稳定以及煤价长期看涨,让投资者对于投资回报动摇。这才是煤制油投资热潮降温的真实原因。”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煤制油更侧重战略储备
目前,煤制气的风生水起,让煤制油产业备受威胁。
神华集团煤制天然气项目已经开工,3年后,神华集团将造出中国首个煤制气生产平台;大唐集团投资超过400亿元的两个煤制气项目也在酝酿开工;中海油和山西同煤则刚在山西太原签约,拟总投资300亿元在山西进行“煤制天然气”。华润集团、义煤集团等均在进军煤制气行业,一场千亿元投资大战正在启幕。
据业内专家介绍,和国内已经开展的煤制油等项目相比,从转化效率方面讲,煤制天然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据了解,国内将煤炭转化为能源产品的方式有发电、煤制油、煤制甲醇、二甲醚、煤制天然气等。从能量效率由低到高排序为,煤制油34.8%、煤制二甲醚37.9%、煤制甲醇41.8%、发电45%、煤制天然气50%-52%。显而易见,煤制天然气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而且国内长期缺气,在投资领域自然很容易取代煤制油。
尽管煤制油行业的前景备受挑战,但政府对现有已经审批的煤制油项目仍持大力支持的态度。
国家发改委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我国将遏制不顾条件、环境、经济状况的盲目上马,不再安排技术尚不成熟完善的项目试点,但也会抓好现有的煤制油、煤制气等煤化工项目。
“重要的是,煤制油在未来的市场应用上,可能会打破国内现阶段石油供应垄断的格局,实现多头竞争,从而完成多种渠道的国家油品战略储备。”张玉卓说。
至少三年不再批新项目
据上海亚化咨询公司统计,2009年我国煤制油合计产能约为160万吨,除神华鄂尔多斯100万吨/年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成功之外,潞安、伊泰和神华分别建设的16万吨/年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有望在2009年建成投产,兖矿100万吨/年间接煤制油项目,也有望在今年取得新进展。
“除了现有的已审批项目外,目前政府不打算再审批新的项目。”国家发改委一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是用更多的化石能源来换取更少的化石能源,是不可持续的。”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司副司长侯世国也曾公开表示,未来政府将逐步控制煤化工项目的总量、淘汰落后的技术与产能。未来短期内不再考虑批准新的煤制油项目。
侯世国认为,尽管神华集团的煤制油项目技术取得了成功,但还不能称之为可大力推广的技术。目前,我国的煤化工行业存在数量多、布局分散、规模小、污染严重等问题,目前煤化工相关技术尚未成熟,而近期国际煤炭石油等能源价格的波动非常大,给煤化工的成本突破也带来很大的困难。
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也公开表示不看好煤制油项目。“该项目如果大量上马,就有可能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煤制油项目还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特别是能源、市场、投资能力、科研力量和国际合作等因素。”
变迁
煤制油设新一轮赌局杨国强失意离场
当碧桂园董事长杨国强雄心勃勃地以20亿掘金煤制油时,一定没想到还没等到煤变成油,自己却先要离场。
2008年6月,正是油价狂飙接近147美元最高点之时,杨国强宣布进军煤制油。时隔一年,油价也如过山车般,从147美元落到34美元再回升至70美元,煤制油并没有带给杨国强财富的增长,反而是强烈的挫败感。
杨国强走了,接替者为云南煤化工集团、三峡总公司和中科院山西煤化所。
由于山西煤化所的介入,杨国强的顺鑫煤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的煤制油工艺将被弃之一旁。而关于杨国强个人投资20亿元的用途,据昭通市经委负责人表示,煤制油工程还没有开建。而云南一位煤炭专家则称,杨国强的20亿资本很可能用于煤制油技术的研发和前期的投入。如果顺鑫煤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的煤制油工艺能在工业化生产中运用成功,该项技术带来的收益也不菲。而如今退出昭通煤制油项目,其20亿就白花在技术研发上了。
然而,外界认为杨国强的退出与煤制油巨大的资金风险和漫长的投资回报有关,再加上房地产行业去年不景气,让他最终放弃了煤制油。
云南煤炭专家表示,煤制油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产1万吨油大概需要投入1亿元资金。杨国强是目前煤制油项目中唯一的一位个人投资者,其他的投资者都是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依托进行煤制油实验,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充足的资金,杨国强想要仅凭一己之力并想短时间内出效益,这样的想法很天真,有投资盲目的失误。
杨国强是以自我资本来做了一场注定要输的赌局。然而,在煤制油行业尚未明朗化之时,参赌的人又何止杨国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