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第三届中国国际储能产业博览会 | 2025涡轮技术大会暨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展 | 第四届EESA储能展 | 2025甘肃(兰州)暖通展览会 | 2025中国山东国际风能技术及装备展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新兴能源 >> 新能源汽车谨防“起大早赶晚集”
 
新能源汽车谨防“起大早赶晚集”
时间:2009/9/14 

    文•根据国家发改委近期公布的各汽车制造厂的新车目录,国内汽车企业的新能源车型明显增多,包括天津一汽、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北汽福田、长安汽车等多款混合动力或燃料电池乘用车,其中东风还推出了混合动力和电动商用车。此外,我国目前已有近10款新能源汽车拿到了“准生证”,自主品牌约占7席。
这表明,我国汽车业正赶上与国际汽车巨头比肩的机会,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浪潮面前,我国与汽车巨头们面临同样的机会。在汽车巨头们还没有将新能源汽车实施大规模的量产化之时,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制与发达国家已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我国汽车企业如果能在现有基础上,将新能源汽车做得更好,则可以占据未来十年或者几十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但是不能忽视我国汽车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业界专家称,尽管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呈“井喷”态势,但许多汽车的高科技配备以及核心技术,包括新能源汽车技术,目前仍然掌握在少数国际汽车巨头的手中。例如由于日本丰田早就在全球申请了200多项有关混合动力的专利,国内企业无论采取哪种技术路径,丰田标准都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由于国际汽车巨头掌握了部分新能源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我国汽车企业参与国际化的竞争需要依靠自主开发的新能源汽车制造核心技术才能取得一席之地。在天津一汽、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企业所推出的新能源汽车中,仍然存在依靠国外技术的现象。如果这种局面不改变,我们今后在发展新能源方面将会吃不少苦头。
我国汽车产业数十年发展进程中已经失去了三次机会,第一次是建设一汽时没有确立规模化发展战略,第二次是建设二汽时没有深化自主战略,第三次是引入“三大三小”(“三大”指一汽大众、二汽雪铁龙、上汽桑塔纳;“三小”即北汽切诺基、天汽夏利和广汽标致)时没有实施创新战略。现在,我们不能再失去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第四次机会了。当前,摆在我国汽车企业面前的重任,是要重点攻关新一轮汽车产业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三大领域。
    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进一步扩大,能源危机的问题也在逐步临近。因此,节约能源且环保的新型动力的开发将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走向。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角度看,当按照常规性的追随无法做到超越国外汽车巨头时,我国的汽车企业必须趁着技术变革的大趋势,进行非常规性的超越。我国企业虽然已经无法复制当年日本汽车工业崛起的老路子,但是,新能源技术作为全球汽车企业的一个新起跑线,它带来的技术变革给我国汽车非常规超越的契机。
  或许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反思,在汽车企业实力较弱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是否应该给予相应支持,如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进行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的企业。日前,国家发改委颁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并从2009年7月起实行,科技部也将“新型洁净能源汽车”列入《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决定为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做好了准备。国家对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台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规范,可见政府对这一未来产业的重视。
    目前,在能源危机面前,新能源汽车受到国内外汽车厂商青睐正是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一次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与其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政策的转折,还不如说是我国企业抢占未来的技术制高点的好机会。如果国家新能源汽车战略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就可避免目前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应该看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是我们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契机,利用好,就有可能获得重生。

    【作者为著名财经评论员】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江苏徐州积极打造“新能源之都”
下一条: 中航惠腾等多家风电企业在江苏盐城设厂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