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2025中国国际电力产业博览会暨绿色能源装备博览会 | 2025年中国国际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峰会 | 第七届亚洲海洋风能大会10月在上海召开 | 第三届EESA储能展整装待发,邀您共赴盛会 | 2024(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通知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能源要闻 >> 将节能政策落到实处 建立我国合理能源利用体系
 
将节能政策落到实处 建立我国合理能源利用体系
时间:2008/3/7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报告时指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能源专家认为,虽然2008年中国经济可能不会像去年那样飞速增长,但国内工业化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能源仍保持旺盛的市场需求,石油和化工行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中国独特的长景气周期市场。

  从中国石油规划总院获悉,2007年我国成品油消费量约1.856亿吨,同比增长6.4%,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预计2010年我国成品油需求量为2.2亿至2.3亿吨。消费量的强劲增长使我国从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7年我国进口成品油3380万吨,进口石油近2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已接近50%。在我国国内石油增产有限、国际油价飞涨的情况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节能政策落到实处,有助于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石。

  国际油价高位运行考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能力

  国际油价从2007年初的每桶50美元攀升至目前的每桶100美元。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牛犁指出,国际油价的飞速上涨对我国通货膨胀造成较大压力。炼油企业使用高价的进口石油,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增加,用油成本通过一系列的价格传导机制,最终对消费领域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随着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倒挂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中小型炼油企业主要靠进口原油炼油,地方炼厂因长期亏损停产或者倒闭,严重威胁着我国成品油市场供应。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运用节能政策降低能耗


  今年国际油价延续了上年的走势一直高位运行,百元油价渐成常态。专家指出,在我国国内石油生产能力增长有限的情况下,节能减排工作能否尽快取得实效将对宏观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研究室林跃勤指出,中国目前技术结构较差,替代技术落后,单位能耗较高。日本经济每增长100个点,石油消耗才增长10个点,而中国经济增长100个点,石油消耗就增长80个点。在未来10年,中国应通过能源法约束石油浪费,大力开展汽车耗油大改造,通过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周凤起认为,要降低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需要采取一切行动来争取少用一点油。例如,通过改变当前的消费习惯,实现小汽车的低排量;进行非常规石油的提炼,实现燃油替代;运用天然气和非粮原料生产的可再生能源液体燃料来替代燃油。

  完善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加强能源供给安全系数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单卫国指出,中国经济要持续发展,对石油的消费需求必定增加,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无法回避的经济增长历程。中国赶上了高油价时代,进口量不断攀升,对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带来较大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的邓郁松认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进口原油来自中东,一旦中东发生战争,我们将面临严峻形势。而且我国的石油进口通道过于单一,90%左右依靠外籍油轮运输,而且80%的石油进口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石油供应中断的风险难以预测。

  石油研究专家林伦同时指出,在石油进口多元化的同时,中国若和世界能源消费国增进合作关系,尤其是和亚太地区的印度、日本、俄国加强在石油消费方面的合作关系,将有助于稳定国际原油的采购价格。以前,中国长期和日本、俄国争夺石油资源,没有和他们在购买国际原油方面形成合作关系,亚洲石油购买溢价高于国际市场,各个国家的平均采购成本较高,石油消费国若联起手来可以将油价稳定在合理水平上。 (张艺)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节能减排进入关键一年
下一条: 加快形成节能环保产业链 充分引入市场机制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