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兴能源 >> 华能风电装机近200万千瓦
|
|
华能风电装机近200万千瓦 |
时间:2010/4/13 |
在风电领域,华能新能源脱颖而出、快速发展的路径绝对是他人想复制,但的确又难以复制的奇迹……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商业社会里,如何能够稳妥快速抓住市场机会,快速作出决策,乘势而起,这对于众多的企业家和管理家来说都是个难题。尤其是在迅捷发展、竞争激烈的风能行业,能够脱颖而出更是难上加难。
隶属于华能集团的华能新能源产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能新能源),虽然进入风能领域晚于同行,但在华能集团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以及集团进入世界500强目标的推动下,成为了中国以至全球范围内发展最快的一家新能源公司。数据显示,自2007年至今,通过在风能资源富集地区的快速扩张,已经初步形成了东北、华东、蒙西、华北、新疆以及陕甘等六个百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风电资源从300万千瓦急速增长到现在5000多万千瓦;特别是在飞速发展的2009年,其当年风机投产一举突破百万千瓦,从而使运行规模达到了155万千瓦,装机规模攀升至近200万千瓦。旗下所属风电场未有一家亏损,全部赢利,且单位千瓦效益位列全国同类公司首位,销售收入实现了百分百的复合增长,较2008年翻了6倍。无论是装机规模,还是效益增长,都处于领先位置。这被业内称之为“华能速度”。
人们自然关注华能新能源“快而优”发展的秘诀。而对他们有所了解的人都清楚,在其所属的28个子公司中,最能诠释这一风格的首推通辽风电公司。
百万千瓦装机三年实现
如果把中国风能市场看成一个围棋棋盘,有着“风电三峡”之称的内蒙古可谓这块棋盘上的“金角银边”,引得无数企业来此“落子”,至少有近60家企业在这建厂,其中不乏实力雄厚的大型国企。通辽,由于拥有良好的风能资源和应用前景,更可谓棋盘上的“金角”。围棋的博弈,很多在于对“金角”的较量。
马玉刚,作为华能新能源风电“纹枰”中的一枚重要“棋子”,在2007年被公司委任为通辽风电公司负责人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便令零起点的通辽风电公司迅速崛起,成为了资源遍及通辽市五旗一县,从5万千瓦的特许权项目,到蒙东地区首屈一指的风电开发企业。截至3月底,通辽风电公司已获得内蒙古自治区资源配置批复110万千瓦,获得项目核准30万千瓦,已申报核准70万千瓦,在建装机近百万千瓦。2010年底有望达成“三个一”的预定目标(一个发电企业集团在同一个区域投资建设的第一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场)。
现在,通辽风电公司拥有的风能资源、开工项目、工程进度和投产规模,在蒙东地区风电建设企业中位居榜首,占了通辽市2020年规划的2100万千瓦中1/4的市场份额。在占领优质风能资源,寻求并建设边界风场的同时,通辽风电公司还在国内率先提出分布式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大力度开展分布接入风电,以暗合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化电网建设的节拍。华能新能源在“金角”布局的成功,使通辽风电公司成为了国内风电企业中名副其实的“快而优”齐头并进的一流公司。
业内同行都知道,通辽风电公司资源占有大,获得项目资源配置、核准多。
要想梦想成真,快速实现百万千瓦装机的目标,就要从管理上、技术上多想点子,找出路。宝龙山风电场按计划需到年底才能并网,当地公司就提出断开电网汇接点、提前单独售电的思路,缩短了时间。“创新管理体制能够促使各种资源充分地发挥效率,使我们在短时间内取得快速增长和惊人业绩。”马玉刚分析道。
宝龙山风电项目一、二、三期全部实现赢利;宝龙山风电项目、珠日河风电项目均创造了当年施工、当年投产的战绩;三个半月内珠日河二期、南哈日项目快速投产。这些连续创造业内神话的壮举,无不印证着通辽“快而优”发展的思维理念。
正是由于通辽风电公司在风电建设中创新思维理念,工作中遇到难题不等不靠,在激烈的竞争中才得以处处占先。例如,宝龙山风电项目一期工程原设计的66千伏升压站,满足不了二、三期工程送出的需要,如果按照原有方案,不但增加成本还要延误工期,他们经过技术攻关,将其变更为220千伏升压站,既节约开支,又缩短了建设时间。
在金融危机前,当时风机的可研概算每单位千瓦造价突破了万元大关,他们在当时市场主机、辅机及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主机供货紧张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倾其所能克服困难,大幅度降低了造价,缩短了近两年的资金回收期,为华能新能源在通辽实现百万千瓦装机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辽奇迹”只是华能新能源在蒙东的一个缩影。它“快而优”的发展秘诀经过通辽项目的磨砺升华,似燎原之火旋即燃烧到了辽宁、山东等华能新能源的所有腹地边角,正是这种模式的快速复制,成就了华能新能源当年投产百万千瓦的骄人业绩,使企业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蜕变。
有胆有识敢为人先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战略管理教授伊夫·多兹认为:“只有创新思维才是竞争优势的源泉,要有战略敏锐性,才能果断出击。”当下,无论在任何领域,要想跟上技术发展的浪潮,捕捉市场的机会,超越竞争对手,唯有创新思维。
在风能这个新兴行业,更需要创新思维。作为一个企业决策者,思维要永远具有前瞻性,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如华能新能源总经理赵世明所指出的:“主要领导要具有非凡的战略决策和把握市场走势的能力,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才能领导员工实现持续跨越发展。”
今年“两会”后,发展新能源产业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即将于4月1日施行的《可再生能源法》修订案,将为快速腾飞的新能源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依据《国家新能源发展规划》制定的目标:到2020年风电装机目标为1.5亿千瓦,超过核电8000万千瓦装机近一倍,这确定了风电在电力产业结构中排名第三的位置。
早在2007年,华能新能源就首次提出了风电是第三大电源的主张,可谓大胆超前。就世界范围而言,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正在走向主流能源的角色,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赵世明总经理这样认为,风能的地位是由市场、资源、技术和效益等相应因素决定的,并非人为设定。
而对于具体的风电开发和运营,风电技术的领先、风机设备质量的高下直接左右着风场的赢利水平。赵世明通过对世界风电发展史的研究发现,英国、德国、丹麦等国几十年来竞相引领着风电的发展,而这些国家又无一例外都是装备制造业的顶尖强国。
这极大地触动了他敏锐的思维神经,他意识到一国风电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其风电设备制造业的自主程度及制造水平。
无疑,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需要以追风逐日的速度消化吸收欧美先进技术,以为己用。而华能新能源要想在已经被高度切分的风电蛋糕中尝甜品鲜,快速上位,只有以少的投入赢取效益最大化。他大胆地作出决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坚定不移的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2005年下发的1593号文件,与整机制造商华锐捆绑,甘愿成为国有风电设备研发的试验场。目前华锐的第一台风机、第一个试验风场、第一个20万千瓦风电特许权项目、第一个50万千瓦捆绑开发的风电场都出自华能新能源之手。华能新能源承担了中国国产风电设备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在助推风电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风电真正起步是在2003年,中国仅仅用了五年时间走了欧洲30年的历程,快速发展的关键源于国产风电设备业的崛起。中国风电设备商在欧洲先进风电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了适合中国风能特点的技术因素,降低了成本,形成了风电发展巨大的时空压缩。在这个过程中,华能新能源功不可没。
不止于此,为更好的与中国风源特点相匹配,华能新能源还提出了长叶片风机的理念,在造价不变的情况下,大幅提高了发电量。2008年,先是在华能新能源风电场试用,2009年就广泛应用到全国。另外,针对欧美箱变的特点,与国内厂商创造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华变”,性能大幅度提升,而造价却大幅度降低。这都为华能新能源在风电领域快速成长奠定了基础。
风电行业不同于传统能源行业,风电场点多面广导致管理成本不断上升。为此,他们在管理上提出创新思维,例如在项目前期以地域为单位充分发挥人员的积极性;在基建阶段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中间环节;在生产方面最大提升区域化资源的充分利用;在经营领域,加强资金保障畅通化、会计核算信息化、制度建设精细化、内部控制程序化建设,使得公司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速度和成绩。
海阔鱼跃志在必得
在已经成为世界新能源领域发展最快的企业后,赵世明总经理不满足当前所取得的成绩,他提出更高的目标,“做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流新能源企业”。
继续巩固风电行业的领先地位,被华能新能源确定为未来打造国际一流新能源公司发展战略的首要选择。赵世明说:“处于全球增长最快的风电市场,华能新能源将积极建设现有储备项目,进一步完善已经初具规模的六大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开发潮间带和海上风电项目,确保公司2010年底投产规模达到200万千瓦,2015年装机规模达到1500万千瓦。”
在加快风电发展的同时,华能新能源还将目光锁定在了扩大太阳能发电、海洋能发电、氢能发电等其他新能源业务领域。“特别是太阳能发电,将成为我们下一个增长点。”赵世明说。
为了快速成长为国际顶尖的新能源企业,华能新能源下一步将不失时机地在国际风电市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赵世明说:“我们正在探索海外投资风电的路子,发挥我们在前期开发、专业队伍以及成本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内外结合,合作开发。”
“从过去几年快速发展的实践中,得出结论就是能够打败我们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华能新能源成为国际一流新能源企业,在赵世明心里志在必得。
|
责任编辑:myadmin |
上一条:
“多晶硅”难以替代 环保问题为难光伏产业 |
下一条:
法国风电占全国电力消费总量1.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