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202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通知 | 中国国际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峰会 | 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7月在成都举行 | EP上海国际电力展11月举办 | 第十八届(2025)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 大会暨展览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新兴能源 >> 光热发电进入刚性需求阶段
 
光热发电进入刚性需求阶段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秦志伟 时间:2021/10/11 
“近期,风光热打捆态势已非常明显,说明光热发电进入刚性需求阶段,也吸引了资本的兴趣。”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王志峰预判了今后太阳能热发电的发展方向,并在2021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上作出上述表述。

这一观点也得到浙江高晟光热发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院长金建祥的认同。他呼吁,要进一步锤炼技术、降低成本,为未来五年、十年光热发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做好准备。

“孤芳自赏”难有出路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建中看来,随着“3060”目标的推进,太阳能光热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将重塑能源未来。

近期,青海、甘肃、吉林等地陆续启动光热与光伏风电一体化开发项目,这些项目发挥了光热发电的储能和调峰作用,使光热作为调峰电源支持新能源发展,还能充分利用了近年来风电光伏成本快速下降的成果。

“在不需要国家补贴支持的条件下,建设一批光热发电项目是值得鼓励的方向。”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处副处长孔涛表示。

“在可见的未来,新能源结构必将是光伏、风电与光热协同发展、多能互补的形式,光伏、风电装机规模不断扩大、成本进一步下降,都将成为光热起步发展的有利条件。”金建祥说,“孤芳自赏、不愿意做配角的光热没有出路。”

风光热打捆态势已非常明显,这是王志峰判断今后太阳能热发电的一个发展方向。其他方向还包括高参数发展,太阳能热发电进入了800℃运行温度的时代,未来在800℃高温支撑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将成为一个新的方案,可以将电价降低到约0.3~0.4元/度的水平;此外,太阳能高温热能向工业利用发展,在“双碳”目标下,工业部门对太阳热能将非常感兴趣。

但“太阳能热发电将一直处于以储热为中心的态势”。王志峰补充道。他表示,2021年,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央企已大举进入太阳能热发电领域。

今年也被看成是光热行业发展的元年。在金建祥看来,需要同行坚定信心、有所作为。

行业发展仍需政策纾困

“通过国家示范项目的推进和企业的自主创新与研发,部分技术已走在国际前列。”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秘书长王刚看来,我国聚光吸热技术路线呈多元化发展局面,部分技术路线为世界独创,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能源转型大背景下,太阳能热发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然而,目前我国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发展仍有不足,现有的装机容量和市场规模无法满足“双碳”目标下可再生能源的加速发展,行业发展仍须政策纾困。

孔涛表示,新能源司正在积极协调相关单位从多方面支持光热行业发展。例如,在《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中,将光热电站列为调峰电源,并将储热纳入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

实际上,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目标的提出为光热发电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孔涛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部分地区将光热发电作为调峰电源有刚性需求;二是光热参与电力市场,有利于在国家补贴退出后保证光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通过积累国家首批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运行经验,有利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据他透露,由新能源司牵头编制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将于近日印发。

“将继续支持在资源优质区域,通过与风电、光伏发电基地一体化建设的方式,建设一定规模的光热发电项目,充分发挥光热发电的调节作用和系统支撑能力。”孔涛补充道。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安全储能 芯选海辰,厦门海辰新能源正式投产
下一条: 世界上运行最长时间的太阳能光热发电站在美国退役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