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又好又快发展,把节能降耗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2007年万元GDP能耗为2.23吨标煤,同比下降6.46%,继续保持全省最好水平。
据山西省省统计局、省经委、省发改委联合发布的2007年全省各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的通报显示,晋城市单位GDP能耗为2.23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6.46%,比去年降幅提高了5.22个百分点,超年度目标0.8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86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9.35%。晋城市这两大能耗指标继续保持全省最低,其中单位GDP能耗比全省万元GDP能耗2.76吨标准煤,低0.53吨标准煤。在2006年单位GDP能耗水平就是全省最低的基础上,2007年晋城市能耗降幅在全省各市中排名第二,显示了晋城市节能降耗工作继续强力推进的喜人态势。
另据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达914.31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比2006年增长8.79%,能耗增速比GDP增速低了7.72个百分点,呈现出经济增速明显加快,单位GDP能耗大幅下降,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各县(市、区)年度节能目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各县(市、区)按降幅由高到低顺序排列为高平、城区、阳城、陵川、泽州、沁水,有均衡推进的显著特点。三次产业能耗水平同步下降,分别下降13.1%、5.9%、13.4%,尤其是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当量值)为3.86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9.35%,下降幅度明显。
晋城市节能降耗工作取得可喜成绩,走在全省前列,源于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的节能减排工作,组建了节能监察办公室、节能审计中心、节能评估中心三个专门节能机构,加强节能统计、监测和考核工作,市经委和市统计局联合成立了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监测考核领导组办公室,实施了GDP能耗公报制度,建立了50户重点耗能企业网上直报制度,对全市重点耗能企业进行及时跟踪、监控。
二是坚持科学统筹规划,完善节能政策制度。结合实际,晋城市制订了节能工作规划,出台了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及奖惩等一系列办法,建立了县(市、区)主要领导节能目标责任制,将重点监控的50户重点能耗企业节能量纳入考核之中,还制定了能耗分解方案,明确了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分别召开了化工、煤炭、电力、冶铸专业节能减排会议,对全市20户化工企业、46户煤炭企业、22户冶铸企业、8户电力企业下达了节能减排考核指标,并出台相关办法为开展节能监察执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
三是加强宣传培训教育,提高全民节能意识。利用各种媒介大力宣传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集中开展节能宣传教育活动,在主要媒体总结报道节能降耗先进经验、做法,曝光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严重的企业,普及节能知识,引导全社会重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把节能意识贯穿到生产、生活中,有效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节能意识。
四是大力推广节能技术,优化能源结构。晋城市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煤层气、沼气、化工尾气等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大力组织实施了十大节能工程。通过实施钢铁行业高炉喷煤煤气回收、化工行业尾气回收、区域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焦化行业余热发电、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及设备、改造关停搬迁市区及周边主要污染企业、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年节约标煤251.6万吨,有力推进了全市各行业各区域的节能减排工作。
五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能耗减量。晋城市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采取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从源头上整治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坚决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淘汰钢铁行业落后产能70万吨,节约标煤80万吨;淘汰水泥行业落后产能84.9万吨、节约标煤10万吨;关闭小火电装机容量1.8万千瓦,节约标煤10万吨;共关闭电石企业2户,淘汰落后生产能力8.2万吨,节约标煤10万吨。
六是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构建循环经济圈。晋城市采取“政府推动、企业负责、科技支持、政策引导”的办法,积极构建循环经济圈。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兰花煤化工有限公司、晋煤集团、天泽煤化工公司为代表的“煤—化肥—电—油”煤转化循环经济圈;以高平兴高焦化公司、东方实业公司为代表的“焦炭(铁)—煤气—电”焦炉、高炉煤气循环经济圈;以山西金驹煤电化股份有限公司煤矸石电厂、康厦建材公司为代表的“煤矸石—电(气)—粉煤灰—新型建筑材料 ”煤矸石—热电—建材循环经济圈;以巴公化工园区为代表的煤化工尾气利用循环经济圈;以晋煤集团蓝焰公司为代表的“煤层气—发电(车用、民用、商业用、工业用)”煤层气循环经济圈,促进了资源集约化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