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202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通知 | 中国国际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峰会 | 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7月在成都举行 | EP上海国际电力展11月举办 | 第十八届(2025)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 大会暨展览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新兴能源 >> 新能源市场期待开拓
 
新能源市场期待开拓
时间:2009/11/25 

    2009年10月19日,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一文,首度将多晶硅和风能设备列入六大产能过剩行业并确定为下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的重点。

    然而,事实上,我国目前并网的太阳能发电量仅为10兆瓦;入网的风能发电量更是只占全国总电量的0.3%。中国百姓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可再生能源。

    所谓的风能和多晶硅产业的产能过剩该如何理解?

    在近日举行的2009清洁能源(东营)国际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分析指出,国家提出预警只是针对我国新能源产业中存在的技术低、规模不够的问题,是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并不意味着我国新能源产业到了发展的天花板。

    在本次论坛上,业内人士介绍,短短几年之内,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就能具备和化石能源竞争的价格优势,未来可再生能源上升的趋势不可逆转。

    我国是世界光伏产业的制造大国,2008年全世界的光伏生产量是6800万兆瓦,而我国达到2500兆瓦。不过,国内市场多年来的太阳能发电累计应用量才140兆瓦,其中2008年新发展40兆瓦,而并网的光伏工程至今总量不过10兆瓦。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这么小的应用量不至于过热,关键在于国内市场的开拓不够。”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副主任吴达成指出,虽然现在中国多晶硅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升,但如果光伏产业产能全部释放的话,我国的多晶硅产能仅能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由于暴利驱动,过去几年中我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迅猛。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回归到了价格合理的市场。孟宪淦指出,发展新能源,要注意来自国际国内的竞争风险。以光伏产业为例,目前国内生产硅材料、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厂家都有四五十家。而德国一些公司提出对中国太阳能产品的反倾销也是一个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信号。“应对竞争的关键还在于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孟宪淦说。

    新能源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缺少龙头企业和高水平产品是我国新能源领域发展的现状。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蒋丽萍认为,正是技术标准要求不到位导致了企业一哄而上。

    孟宪淦提出,在中央财政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和企业应该把利润合理地转化到科技研发上。作为来自民营企业的代表,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认为,市场开拓不仅靠政府,也要靠自己。

    除了技术的提升,突破电网瓶颈是开拓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关键。由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所发电量被电网接受方面存在困难,上网问题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大瓶颈。据记者了解,国际公认的电网可接纳新能源发电量为17%,丹麦更是依靠邻国挪威丰富的水资源调节,将太阳能、风能的电网接纳量提高了22%。

    孟宪淦说,发展新能源的关键问题在于政府引导、政策推动,目前可再生能源的上网电价较贵,如果让市场自己发展,需要很长时间,并且会碰到很多困难。

    目前,我国各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新能源发展的积极性都较高,《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也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孟宪淦提出,当前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关键问题在于政府制定出管理体制,使得各级政府和电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他透露,正在全国人大讨论的《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将为电网制定具体的可再生能源收购目标。

    孟宪淦说,《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将根据我国能源战略总体要求和可再生能源具体发展的情况制定总量目标,规定电网每年必须保证的最低限度收购目标。

    孟宪淦还表示,修正案同时规定,可再生能源的上网问题必须由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国家电力监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三个责任主体共同解决。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新能源待解能源结构困局
下一条: 工信部:明确两岸合作重点产业 新能源入列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