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转变“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是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根本途径。
今年是国家节能考核年,也是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对此,我省树立目标:力争全省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3%,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9%。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省今年起陆续投入358亿元,重点启动475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如今,从淮北到江南,从机关到企业,从社区到家庭,“绿色和弦”已经奏响……机关节能率先行动
6月16日,节能宣传周第二天,省直各单位全员参与能源短缺体验活动。是日,许多厅局领导带头垂范,或步行,或骑车,或乘公交车上下班,不少厅局停开电梯。
公务用车管理是机关节能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今年,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加强了对公务用车的管理。省直各厅局也开始尝试实行一车一卡,鼓励使用节油环保型、经济型和新能源汽车。
为发挥党政机关在节能减排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表率作用,我省各级政府不仅从有形的资源着手,更从无形的决策着眼,建设“节约型政府”,争当资源节约的典范。
3月2日,全省工业工作会议在合肥稻香楼宾馆召开。这个“会”是省政府年度工作中的大事。按惯例,会后要轮流召开经委、国资委、信息产业等6个行业会议,不仅分管省领导要次次出席,来自全省的与会者也要一次次奔赴合肥。然而,往年要轮流召开的“1+6”会议,这次1天就开完。原来,为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行政成本,省政府一次“打包”、七会并开。
银企对接,架起了银企之间沟通的桥梁。然而,以往对接活动虽多,省、市、县各级都有,但因种种原因,往往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却收不到预期效果。鉴于此,今年4月,省政府创新银企对接形式,改各地各自为政的“对接日”为全省统一部署的 “对接月”,让全省17个市资源共享。“政府不仅帮助银企双方节约了成本,自身也向服务型政府迈进了一步。”活动结束后,诸多银行业人士由衷赞叹。
企业挖潜降低成本
“节能降耗之于企业,从小处而言,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从大处来说,是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基于此,越来越多的皖企自觉投身节能降耗实践。
为降低能耗,减少污染,马钢一直致力于推进和应用循环经济工艺技术,“十五”、“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50多亿元,专项用于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日前又有佳音传来:马钢大力实施节能减排,使“三废”得以循环综合利用,全面实现污染源达标排放目标。因节能效果显著,马钢烧结余热发电、饱和蒸汽发电、高炉鼓风脱湿等6个节能节水项目还获得中央预算补助资金。
作为高耗能企业,铜陵有色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节能降耗行动。日前,全国总工会评选出一批技术含量较高、创新性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节能减排优秀合理化建议,铜陵有色有8项建议当选。这些建议实施后每年可为企业节约能源费用1000多万元。
长江之滨的安庆石化,虽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却始终将“减少水耗,增加回用”列为日常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该企业投入近百万元,购置了地下水管线查漏设备,对生产区域内的地下水管网进行拉网式检查。得益于这“节约一滴水”的精细化管理,企业综合经济技术指标连年攀升,位居沿江中上游炼化企业前列。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中旬,全省已拆除机立窑32座,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94万吨,占全年计划的88.7%;超过90%的钢铁落后产能或拆除或转产。目前,80%的钢铁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已开工。
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眼下,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领悟到,节能是对家庭幸福的盘算,也是对社会义务的担当;是一种优美的生活姿态,也是对子孙负责的身体力行。于是,节能正化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今年年初,国务院下达“限塑令”。作为一名环保人士,合肥市民喻光闻此消息无比振奋。工作之余,他不遗余力地向周围的人们义务宣传限塑的重要性,并积极寻找限塑后的垃圾出路。如今在喻先生家里,找不着一只塑料袋,有的都是节能产品:照明用的是节能灯,热水器是太阳能的,冰箱是节能型的,就连垃圾桶也设置为可供分类回收利用型。
今年6月起,100万只财政补贴的高效照明产品陆续低价走进我省市场。据估算,这100万只产品全部安装使用后,全省每年可望节电1.93亿千瓦时。目前,这些高效照明产品已吸引了试点城市——合肥市民的目光。这不,省城小黄为正在装修的新居选购的全是节能灯。
为了便于老百姓参与到节能行动中来,全省商务系统去年起在大型零售店、餐饮店,推广使用节能设施,推行节能标签制度;加快现代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在50个省级以上商业示范社区设立了绿色回收网点,在合肥市新建和改造了100个绿色回收亭(站)。“这些举措渐渐得到了普通百姓的积极响应。”省商务厅有关人士介绍说。
政府表率,企业主导,百姓厉行节约,全省上下齐过 “紧日子”,带来了节能降耗的新成绩。然而,省经委负责人也提醒,从目前节能降耗目标考核完成情况看,我省“十一五”前两年万元GDP能耗下降约7.4%,仅实现五年目标的37%;后三年需要实现GDP能耗降低近13%,任务相当繁重,形势更严峻。
节能降耗,在江淮大地方兴未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