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2024中国山东国际风能技术及海上风电装备展 | 亚洲绿色工厂设计、建设及厂务大会暨展览会 | 2024 第四届广州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制造技术展 | 2024贵州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交易会 | 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示范的通知》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节能环保 >> 节能减排成全球趋势 低碳房环保房成大势所趋
 
节能减排成全球趋势 低碳房环保房成大势所趋
时间:2009/12/14 

    12月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幕,在“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方面,“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被列为重要举措之一。

    同一天,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开幕,而此前中国第一次以约束性指标的方式宣布了中国的碳排目标: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

    同一周,北京召开的“绿色建筑与节能论坛:低碳经济下的房产业蜕变” 等一系列高端研讨,使“低碳”成为房地产业新的关键词。“低碳”已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理念,而是被当作下一轮新经济的增长点和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专家认为“资本和绿色(低碳)地产相结合,可以促进房地产转型,支持中国经济转型,因此绿色(低碳)地产是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必由之路”。对于消费者来说,符合生态人居潮流的“低碳房”,将具有更大的保值、升值价值,因此“碳指标”成为今后选房的又一重要标尺。

    低碳房 大势所趋

    尽管每年年末楼市总结会提到节能减排,但面对火热的市场,商品房在节能减排的实际应用方面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多数楼盘都满足于符合国家一般建设标准,创造性突破并不多。 记者了解到,天津2005年起就开始强制执行建筑“三步节能(能耗水平在1980-1981年设计水平基础上节约65%),因此新建商品房节能设计整体水平较高,企业一般都以此为标准“固守”,很少再追求“突破”。在节水方面,本市也要求预留中水管道等装置,但是受市政水处理限制,目前部分楼盘还没有投入使用。从购房者角度来看,多数消费者对建筑的节能减排了解很少,把节能减排作为置业重要参考因素的置业者更少。

    “今后这种状况将会改变”,合富辉煌(天津)等机构人士认为:11月以来,从国家宣布碳减排目标,到日前中央经济会议将节能减排列为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内容,“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已成为重要国策,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业一场新的建筑变革将不可避免,低碳住宅建设是势在必行 。

    中国全华工商业联合会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日前在“绿色建筑与节能论坛”上表示:房地产业发展不能再继续2009年的土地升值的老路子,2010年房地产急需转型,要转向结构调整,出路就是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建低碳房 一举三得

    聂梅生会长日前表示,“房地产减碳利国利民,房地产业处于国民经济产业链的中游,推动绿色低碳战略会拉动上游绿色生产和下游的绿色消费,我们可以采用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低碳技术和绿色建材,这样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推动新能源改革,拉动经济增长、就业增加,有可能成为下一步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从居住区减碳效益来看,综合住区减碳、公共建筑与商业建筑的减碳和生产,未来10年每年可减少的碳排放量约为14亿吨左右,节约的费用达到7000亿元。

聂会长进一步解释说,目前北京等大城市绿色低碳示范项目,在成本上可能每平方米增加几百块钱,加上低碳、新能源,总共有1000元/平方米左右,远比不上房价上涨速度。如果金融和土地支持低碳和绿色,而且有不同的税收标准,改变以往土地的价格出让范围,这样就可望在全国范围平抑地价和房价,房地产企业也必将更加重视产品品质,主动利用绿色低碳机制,这是平抑房价和防止房子泡沫的好办法,利国利民。

    对于低碳持有型物业的经营,世邦魏理仕日前发来一项和美国圣地亚哥大学联合调查显示:“绿色在建筑中使用,不仅租金较高,而且能使租户提高生产力,员工病假天数减少,办公面积的空置率低”。这项调研走访了全美154个建筑楼宇,租户达3000人。调研分组中带“能源之星”标志的建筑均为2008年认定的绿色建筑,另外很多建筑还采用了回收再利用、绿色清洁和节约用水等。受访者报告称,与以前的非绿色办公室相比,在绿色办公室里工作,病假天数平均减少了2.88天,而且大约55%的受访者指出其生产力比以前有提高。基于承租户的平均工资,人均占用办公空间以及一年工作250天来计算,将减少的病假天数可折合成约每平方英尺5美元,生产力的提高可折合成每平方英尺20美元。该项调研发现,绿色建筑的空置率比一般建筑降低了3.5%,租金则提高了13%。同时租户相信健康的室内环境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可提高员工保留率(61%)和客户印象(70%)。

    低碳房 呼之欲出

    2002-2003年市场低迷时,曾孕育了“北锋尚”、“南星河湾”等以节能为卖点的楼盘;2005年的市场转折带来了企业追求品牌及物业服务的升级;今年以来楼市一路购销两旺,使节能减排的投入与探索有所迟滞。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住宅市场不愁卖房,开发商没有了创新动力。同时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开彦等业内人士也认为,尽管理论、学术、科研界均认为房地产业走向低碳势在必行,但实现“低碳”还要落到实操层面。

    住房和城乡建筑部科技司巡视员武涌在“绿色建筑与节能论坛”上介绍说,住建部正在结合“十二五规划”考虑推向建筑节能新阶段的问题,将有几个重要的转变,包括如何从过去关注单体建筑向关注社区乃至城市规模、城市尺度转变;从单纯抓建筑节能往推进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方面发展;从单纯关注设计建造环节,向全生命周期转变等。这将对“低碳房”的建设起到全面指导作用。

    聂梅生作为联合国人居署委员,在论坛上介绍了《低碳绿色住区评估体系》,她说,“绿色”以往多是定性,但是在“低碳”问题上必须定量,定量到碳排放、碳指标。只有定量才能和货币挂钩,为未来的碳税、碳交易做准备。《低碳绿色住区评估体系》就是为此制订的评估指标。其中住区的建筑节能、绿化、节水、交通等量化指标,都是在使用过程中“节碳”。目前,建造过程中的公式也已经出来了,它是通过一个基准值进行相应项目的比较计算,和它相比减排了,基准公式便可持续,然后是执行目标值、评价目标值等,两个数值比较就是减碳指数,减碳量就出来了。

    对于“低碳”建筑发展方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秦佑国指出,首先要关注普通建筑。“低碳建筑”仅仅重要的并不在于设计和建造一些高技术水准、高标准的建筑用于宣传和思考,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一般住宅和普通建筑的问题。例如住宅的冬天保温、夏季防热、自然通风就是最基本的减碳,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也是很好的减碳方式。还有8亿农村住宅也应该进入发展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减碳发展的视野。

    中国低碳房 成就可喜

    “现在很多地产企业都在内部研究绿色地产的开发模式。”据了解,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内部成立了专门的绿色科技住宅的研究部门。

    比如在天津东丽湖开发时就开始提出生态节能概念的万科 (论坛 新闻)集团,目前已建立了一系列绿色科技住宅的研究部门。万科的副总裁肖楠日前展示了万科在深圳、青岛等地的“低碳”示范项目及产业基地项目。如青岛天人环境集团公司生态办公楼、万科总部大楼、万科东莞高科技园区内产业化推广基地项目等。青岛天人环境集团公司生态办公楼设计包括被动式太阳房、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加强维护结构热惰性等技术。技术整合方面包括生态化补偿技术、屋顶能源系统、室内环境控制系技术、社会水资源循环生系统等。还有遮阳、发电、反光技术的应用等。产业化推广基地从今年开始建设,全方位体现低碳和绿色,计划做到零排放,包括微风发电、太阳能电瓶车等生活小配套。

    以“低碳营造 生态人居”为主题的“中国之家”,继2008年以中国北方地区气候条件下的90平方米小户型为蓝本,进行节能率75%以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15%以上的生态设计之后,最新又展示了“绿色体系、结构优化、老年住宅”三大技术。绿色体系是“中国之家”为避免绿色生态建筑扩展成为一个继承高度技术但却昂贵高端的建筑发展方向而提出的解决方案。根据项目的不同需求分出生态城市、农村住宅、小康之家等多个案例。结构优化则是节能减排和绿色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核心是“节材”,老年住宅则是“中国之家”的一大特色。

    另外,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整体建设布局的天津中新生态城将运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谐社区和科学管理的规划理念,聚合国际先进的生态、环保、节能技术,造就自然、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并在利用资源,产生更少的废弃物、为中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管理、技术、政策等方面提供示范成果。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我国正加快建设低碳建筑体系
下一条: 加快清洁能源发展凸显中国减排努力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