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务院提出“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的第二个考核年度,2007年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比2006年下降3.2%、4.7%。全国两项指标首次下降。
7月7日,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监察部,完成了2007年度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五大电力集团公司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的考核工作,并公布了如上数字。
从全国范围来看,除青海、新疆、西藏和海南上述数字仍然连续第二年保持上升以外,其他省、市、自治区都实现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的下降。
污染西移
青海、新疆、西藏、海南均是我国GDP总量较小的地区。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上述四地未能达标,一方面可能是GDP总量有限,能够用于治理污染的资金数额较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国内一些重化工项目西移。青海省新闻办公室主任刘贵有以到外地出差和不了解具体原因为由婉拒了本报的采访。
事实上,由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推进的2005年全国绿色GDP核算数据已经完成,但并未对公众公布;甚至,迫于种种压力,绿色GDP核算从此淡出了公众视野。
当时的内部消息表明,西部不发达地区尽管GDP增速较快,但如果扣除增长所形成的污染治理支出,其绿色GDP数据排名在全国各省市中居后。这对于相关省份领导人的政绩考核,显然有较大压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次数据的公布是个不小的进步。但让人担忧的是,我国的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均发源于青藏地区,该地区环保水平具有全国影响。2007年下半年,国务院将节能减排指标与公务员政绩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之后,相关部门和未达标地区接下来的动作值得关注。
核算争议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一直在等这一数据的公布。陈吉宁希望,就减排数据的具体核算方法组织一次较大规模的研讨沙龙。
“减排数据的核算方法存在一定争议。”前述专家透露,“2006年核算数据出台前,由各省市组织自报的污染减排数据都是达标的,但环保总局认为,各地上报的数据不太符合现实,遂采用了忽略2005年排放初量的推算法。”
该专家解释称,没有各省市200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准确数据统计,环保总局在核算2006年各省市减排数据时,以各省市2006年GDP增速为基数比较,重点参考2006年各省市关闭了多少污染厂、增建了多少废水废气处理设施,最终核算出排放增减比例。
“在否定各省市自报数据上,这套方法无疑是成功的。但整体看来,这样的核算方法无疑又是不科学的,因为相关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建设进度及运营状况,能在多大程度上切实发挥作用,没有办法完全监控得到。”
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承认,当前面临的减排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具体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偏快,特别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仍然过快;个别地方还存在认识尚未完全到位、激励政策不完善、重点减排工程建设严重滞后、监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受年初南方冰雪天气和5月份地震灾害的影响,地方污染治理设施、在线监测设施受损严重,下半年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
7月7日至18日,国家环境保护部主要负责人将亲自带队,率总数约180人的20个核查组赴各地开展减排核查核算工作。
有趣的是,与减排核算方法存有争议一样,节能的核算方法同样争议不小。也是2008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数学会理事长马志明即表示,目前国家节能减排指标的计算方法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譬如,目前国家计算能耗的方法是,用全国能源总耗量除以GDP,而中国的GDP是将以人民币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换算成美元得出。但众所周知,“近几个月来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在这种情况下用这种方法计算就会导致中国能耗也出现下降,这样得出的节能减排指标不能真实反映真实水平。”马志明说。
制度保证
环保部内部也注意到了减排核算方法的不足。
有知情人士透露,在今年两会确定环保总局升格为国家环保部之后,就有人提出了是否要建立相关制度、保证已建环保处理设施正常运营的问题。毕竟,在国内,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是,环保设施有人建、没人运行。而由企业自己建自己运行,在缺乏环保部门足够监督力量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会因为成本问题,少运行甚至不运行,使设施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
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是,设立环保设施第三方专业服务商制度:环保设施由专业的第三方环保治理厂商承建并运营,企业向第三方治理厂商付费,政府监督问责第三方治理厂商。
“然而,在近期国务院批下来的环保部机构设置方案中,只是知道国家设在环保总局的减排办公室,已随着环保部的成立而成为正式的司局级单位,但同时批准的另两个司局,尚未有准确信息。”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本报致电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对方以正在开会为由,未肯透露任何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