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202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通知 | 中国国际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峰会 | 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7月在成都举行 | EP上海国际电力展11月举办 | 第十八届(2025)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 大会暨展览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节能环保 >> 二氧化碳利用技术潜力巨大
 
二氧化碳利用技术潜力巨大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张佳星 时间:2023/4/17 
“二氧化碳是‘坏’物质吗?”在4月13日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第742次学术讨论会上,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以下简称21世纪中心)研究员黄晶提出一个简单却经常被忽视的问题。

从自然属性看,二氧化碳作为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有毒气体等“坏”气体。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没有它的地球平均气温将下降超30摄氏度。那么,除了被捕捉并关起来之外(捕集与封存),二氧化碳还能做什么?

“到2050年,如果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大规模推广,不仅具有直接减排效应,还能实现可观的二氧化碳替代减排量。”黄晶解释,例如用二氧化碳合成的甲醇1吨能消耗约1.4吨二氧化碳,还能通过以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实现再减少4吨二氧化碳排放。

“发展二氧化碳利用关键技术,在规模化消纳二氧化碳的同时,还能带动交通、化学工业等其他工业过程实现碳减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说。

曾经因为4大缺陷被认为不可行

既然二氧化碳可以被高效利用,为什么一直没有受到业内的重视呢?

21世纪中心社会事业处研究员张贤为科技日报记者梳理了发展脉络。

2007年前后,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国家方案”中均强调了推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与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国际上也开始重视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并把利用的“U”与CCS融合为CCUS。

“在碳中和目标提出前,大家普遍认为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存在4大缺陷,即封存期短、减排量小、额外耗能、技术经济性不强。”张贤解释,业界对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减排潜力和贡献存在争议。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目前的二氧化碳利用能耗、成本、体量均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改善,这些为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带来转机。

“规模化生产开始落地,成本、能耗等普遍降低,项目规模也开始迈向万吨级。”李灿说,越来越多团队在催化剂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制备纯度大幅提高,有的甚至达到99%。来自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表明,曾经困扰二氧化碳利用技术落地的缺陷已经得到逐步解决。

“与此同时,碳中和目标提出后,我国确立了尽快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政策,也让这类技术展现出巨大潜力。”张贤说,作为化学储能的重要方式,二氧化碳利用为未来能源体系近零排放提供了条件,将逐步发展为“刚需”或相对便宜的技术,随着碳市场的发展还有盈利可能。

聚焦研究转化,为“双碳”目标达成释放巨大潜力

与会专家认为,发展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在实现减排温室气体的同时,还可以抵消碳捕集过程的高昂成本、保障能源安全、促进低碳新业态孵化。

那么,二氧化碳的有效利用潜力究竟有多大?

有报告显示,到2050年,仅利用二氧化碳制备合成气和甲醇的产量就可能分别达到4000万吨左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我国已经投运和规划中的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示范项目为57个,将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工和生物产品的项目数量约为40%。

“当前部分二氧化碳利用技术成熟度不高,还处于中试及以下水平。”黄晶说,产业化发展与技术成熟度和经济可行性密切相关,当前在混凝土养护、高分子聚合物合成等少数几类产品的工业化生产中,二氧化碳利用技术成本已经能够低于传统工艺,其他产品的研究仍需加强,以实现更高经济可行性。

“二氧化碳转化利用涉及热力学、动力学方面的一系列难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布兴表示,解决二氧化碳转化中的科学难题,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课题。与会专家认为,国家层面应加强二氧化碳利用的科技战略布局,抓紧部署该领域的前沿、颠覆性技术,加强技术储备。相信随着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利用部署,未来的减排和创造工业产值将是“步调一致”的,可有效化解当前阶段“发展”与“减排”的矛盾。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研究发现气候变暖使全球干旱转向骤旱
下一条: 公安部公布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犯罪典型案例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