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中国华[0.25 -0.80%]电和中国船舶[74.11 -0.98%]重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两家央企将跨行业重点在新能源领域开展合作。这仅是央企豪赌新能源盛宴的一个侧面。作为新能源的代表,光伏产业早就是央企豪赌新能源的练兵场。
央企进军新能源产业,早已引起了各方的注意。在1月20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多位民营企业老板都对《华夏时报》记者表达了对“狼来了”的担忧。
此前,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就曾对媒体明确表示,民营企业准备不足。他认为,几年前中国的新能源都是民营企业在搞,国企不屑于干这个。但随着财大气粗的央企参与进来,民营企业都得靠边站。
事实上,随着产业环境的变化,已有部分民营企业陆续退出光伏产业,民间资本在新能源领域的前景堪忧。
民企被边缘化
10年前,浙江的民营企业就开始涉足新能源领域,太阳能发电是其主要阵地。十年来,在没有享受到任何国家优惠政策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将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到了今天的规模。2008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达1.78GW,占全球总量的26%。
1月22日,本报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能源经济形势发布会上获悉,至2009年底,全国光伏发电超过20万千瓦。
直到今天,新能源仍然是民间资本“感兴趣”的产业。“等待进场的民间资本,至少有几十个亿。”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说。在浙江嘉兴等地,仍有“织布3年不如做1年太阳能”的说法。
不过,现在的问题是,民营企业只能在夹缝中寻找机会,在资本、政策上等都难以同国企相抗衡。“民企被边缘化的现象当然存在。”一位官员向本报记者直言,国家统计局也分不清楚,政府财政投资究竟有多少投向了民营企业。
面对金融危机,这两年撤出光伏产业的企业不少。比如,浙江60家规模以上的光伏企业,目前正常生产的不到30家。
在第四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不少小企业老板表示,由于资金链断裂,浙江的光伏产业有的被兼并,有的死掉。“2008年有几家已经花费巨资购买了国外生产线的光伏企业,不敢上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业老板这样告诉记者。
从2003年起,国家共组织过5轮风电特许招标,以最低的电价确定中标企业,而“赔不起”的民企被迫退出。
此外,本报记者梳理资料发现,按照规划,中国光伏需求量到2020年只有1800兆瓦,而早在2006年就已达到1600兆瓦,当时的产能就几乎达到未来十余年后的规划目标。
央企狂飙突进
2009年,被业内认为具有标杆意义的敦煌光伏电站项目,最终招标价为1.09元/度。据悉,历时长达4年9个月的敦煌项目,是中国大规模开发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的起步项目。
为了获得开发权,包括五大发电央企(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在内的18个联合体展开了激烈角逐。最终,中广核能源公司(也是央企)牵头的联合体在招标中胜出。
曾经一度势在必得的央企国投电力[9.13 -0.98%]虽然落选,但却获得在敦煌项目附近区域开发建设一个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上网电价同样为1.09元/度。“只要企业能发展、能赚钱,没有理由不去做。”国投电力总经理王维东这样表示。
“除敦煌项目外,国投电力的光伏发电项目还有两个。”国投电力一内部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包括宁夏石嘴山青海格尔木的光伏发电工程,前者装机容量为10兆瓦,后者200兆瓦(一期20兆瓦)。”
“随处可见国企的身影。”华锐风电副总裁陶刚说,“五大发电集团突进太阳能光伏领域,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粮集团却在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领域攻城略地,此外,兵装、航天、航空等大型国企也进入了新能源领域。”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也发现,凡是沾“电”的新能源行业,央企具有先天优势,只有在太阳能光伏和光热领域,民间资本才占有微弱优势。
数据显示,2004年至2005年期间,风电领域还有为数不少的民企表现活跃,但到2008年,央企阵营所占的风力发电份额已接近90%,其他资本仅占10%。
民营资本在“逃出”新能源领域,财大气粗的央企却乘机跑马圈地。“央企咄咄逼人,是以民营企业的萎缩为代价的。”一位专家如是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