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2025甘肃(兰州)暖通展览会 | 2025中国山东国际风能技术及装备展 | 2025第25届立嘉国际智能装备展览会 | 2025中国国际电力产业博览会暨绿色能源装备博览会 | 2025年中国国际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峰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新兴能源 >> 储能应用蓝海,承载无限可能
 
储能应用蓝海,承载无限可能
来源:东南网 时间:2023/11/13 
近年来,储能应用遍布于基础设施、工商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发电侧,源网荷储能源基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绿色能源发展形态;在输电领域,特高压直流使天堑变通途,将绿色电力源源不断送往负荷中心;用户侧更是百花齐放,“智慧能源+储能”、“数据中心+储能”、新能源汽车、光储充电站等创造性成果正在造福千万家。

未来储能应用场景将往何处去?10日上午,各路专家学者及业界代表齐聚2023世界储能大会,共商这一重要议题。

技术创新是支撑应用场景拓宽的重要基石。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的《2023储能装备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锂离子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提高了近4倍,循环寿命提高了10倍以上,产业链基本完备;以全钒技术为主的液流电池产业链初步形成,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已实现国产化;钠离子电池等储能技术也已进入工程化示范阶段。

微观层面,储能与新能源汽车相结合的应用场景备受关注。在福建,“光储充检”充电基础设施已然落地生根。据福建时代星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世霖介绍,“光储充检”充电基础设施集光伏发电系统、储能电池系统、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动力电池在线检测系统和智慧能源管理云平台接入功能等于一体,既可通过配置储能系统实现削峰填谷,提升供电稳定性,亦能实现新能源汽车超级快充和车载电池在线安全检测,让车主充电、用车更安全。

3月,省工信厅等7部门印发《福建省“光储充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指南(试行)》,从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等多方面为其保驾护航。目前,全省已建成“光储充检”一体化示范站13座,到2025年,力争全省建成“光储充检”充电基础设施200个。

而从宏观层面来看,新能源“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的特点与电力系统刚性负荷之间存在显著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构筑新型电力系统绕不开的核心问题。在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天府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雷宪章看来,全时域储能机制是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当前,电化学蓄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以及氢储能等技术正在支撑不同时段的负荷平衡,基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的氢能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则是实现能量最高梯级利用和系统零排放的探索方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新能源国际投资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王进则认为,虚拟电厂是应对气候异常下的电力危机、助力新能源消纳的关键平台。作为一种先进的能源管理模式,虚拟电厂通过整合分散的分布式能源资源,形成具有规模化和多样化特性的虚拟发电单元,从而起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的功效。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测算,2025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9.5万亿千瓦时,最大负荷将达16亿千瓦,按5%可调节能力、投资成本1000元/千瓦计算,预计到2025年,虚拟电厂投资规模有望达到800亿元。

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有序推动储能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姜海直言,“新能源+储能”机遇与挑战并存,规划布局与政策导向尤为关键。当前,规划层面客观存在应用场景一刀切、储能类型单一化、储能布局缺统筹的问题,运行层面则有配而不建、建而不用等现象。

据此,姜海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按需配置优化新型储能的总体规模和类型;二是根据新能源空间分布、网架结构及潮流分布等情况,分层分区梳理潮流阻塞关键节点,合理布局新型储能变电站;三是同步提出政策保障机制,保证新型储能项目成本回收及合理收益。

与会嘉宾认为,储能产业是应对气候问题、改善我国绿色能源结构缺口、实现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储能创新必将孕育更丰富的应用场景,从而为“3060”双碳目标的平稳实现提供有力抓手。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国内TOP 10电池大厂市占破97%
下一条: 中国光伏产业链扩张力度超预期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