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202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通知 | 中国国际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峰会 | 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7月在成都举行 | EP上海国际电力展11月举办 | 第十八届(2025)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 大会暨展览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能源要闻 >> 中外专家热议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中外专家热议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记者 刘发为 时间:2024/5/15 
未来的新型能源体系什么样子?怎样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在国务院参事室主办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创新驱动助力绿色发展论坛”上,这些热点话题成为中外专家关注的焦点。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3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了2000万辆,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上半月,新能源车的零售渗透率历史性地突破了50%。

“如此快速的新能源的普及,大大超过我们的预计,中国迎来新能源革命的爆发期。”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看来,新能源的协同发展和互动式发展将是下一阶段中国新型能源体系发展的主基调,在这方面,首先要实现新型的储能方式。

欧阳明高认为,实现新型的储能方式,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长周期、跨季节的灵活性调节,由氢能及氢的载体来解决;第二种是中周期、八小时以内的调节,电化学储能将发挥巨大作用;第三种是电动汽车储能,即车网互动。

“通过这三种方法,我们最终会形成智慧能源系统,解决当前新能源面临的问题,形成新的可持续的能源体系。”欧阳明高表示。

如何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大连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李灿提出了“绿色甲醇”的解决方案。

今年,中煤集团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上马10万吨绿色甲醇规模化生产项目,接着,华电集团在辽宁铁岭生产10万吨甲醇,青海也已启动了10万吨甲醇生产项目。“绿色甲醇被许多人称为‘液态阳光’,10万吨甲醇已颇具规模,能够减少相当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李灿说,储能高峰时可以把能量储存在甲醇里面,在有些地方发电暂时不能上网时,可以就地变成甲醇储藏起来,防止弃风弃光现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不只是中国在实践,全球都在关注,特别是氢能开发利用方面。

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科学家兼高级副总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甲烷排放观测站科学监督委员会主席史蒂文·海姆伯格认为,氢能已经成为未来能源安全当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全球有许多项目吸引了大量投资到氢领域。海姆伯格十分关注氢能管理,“氢气是一种间接温室气体,在生产、运输和使用的时候如何保证氢气不会进入到大气层当中?这要求我们开展实际检测和严格排放管理,保证氢能应用确实能产生正面的气候效应。”

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巴黎高等化学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访问教授米歇尔·卡西尔,在氢能领域已经有30余年的从业经验,在他看来,氢能是经济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把能源多样化,不能单纯依赖某一个或者某一个领域的技术,而是应该把眼界打开,如捕集和封存二氧化碳、利用甲烷等。“我们可以尝试很多不同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推动新能源的发展。”米歇尔·卡西尔说。

希腊雅典国家技术大学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访问教授、欧洲可再生能源中心风能方向负责人兼主讲教师乔治·卡拉利斯说,希腊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水电潜力,能源之间的平衡和相互支持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在一段时间内没有风,风电的输出比较低而我们的储能又比较少,整个电力系统就会面临可靠性方面的问题。

如何让氢能更好地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促进绿色发展?李灿认为,氢有两个属性,一个是能源属性,一个是化学材料属性。如果说交通领域是氢先行先试的领域,是一个狭义的氢能的话,广义的氢能应该是各种工业化的过程。“把二氧化碳和氢结合变成甲醇等储存下来,这样一来,整个工业链就打通了,各种烯烃、芳烃化学品都可以经由甲醇获得,从而实现绿色生产。”李灿说。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建设运行70年来 官厅水库累计为京津冀供水430亿立方米
下一条: 欧佩克维持今明两年全球石油需求预测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