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能源要闻 >> 中美推进页岩气合作开发 石化双雄再当先锋
 | 
         
        
          |   | 
         
        
          
            
              
                
                  | 中美推进页岩气合作开发 石化双雄再当先锋 | 
                 
                
                  | 时间:2010/5/28  | 
                 
                
                
                  昨日,中美两国发表了能源安全合作联合声明。在声明中,合作开发页岩气再次成为了重点之一。 
  去年11月,中美双方签署了关于在页岩气领域合作的备忘录,在这一基础上,双方此次制定并签署了《美国国务院和中国国家能源局关于中美页岩气资源工作行动计划》(下称《计划》),《计划》运用美方在开发非常规天然气方面的经验,在符合中国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就页岩气资源评价、勘探开发技术及相关政策等方面开展合作,以促进中国页岩气资源开发。 
  目前,中国本土的页岩气项目开发才刚刚起步。 
  5月7日,中石化首口页岩气井压裂成功。 
  去年11月10日,中国石油与壳牌公司在北京签订《四川盆地富顺—永川区块页岩气联合评价协议》。两周后,富顺—永川区块页岩气项目在成都启动,标志着我国首个页岩气合作开发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但随着近年来国际油价的飞速上涨,页岩气作为非常规能源进入相关政府部门的视野。 
  2004年,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和中国地质大学开始了页岩气资源的研究工作。 
  随后,中国能源公司开始着手推进页岩气项目。 
  在第四次中美能源政策对话及第九届中美油气工业论坛期间,中石油与美国康菲公司就合作开发中国页岩气签署了意向书。 
  在壳牌和康菲石油之外, 2008年还曾传出中石油有意竞购美国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商切萨皮克能源公司旗下页岩气资产的少数股权的消息。 
  而此次《计划》的签署,使得中美双方的页岩气开发项目再次向前推进。 
  “美国已经开始商业化开发页岩气,中国国内的项目可以借鉴它们的开发经验。”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页岩气的开采技术是天然气工业中最前沿的技术之一,也给这个行业设立了较高的门槛。” 
  凭借日渐成功的页岩气商业化项目,美国非常规天然气的产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甚至改变了美国天然气工业的格局。 
  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战略研究室主任董大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称,美国在2008年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已经达到了本土天然气产量的1/3——天然气产量15亿立方米/天,非常规天然气7.4亿立方米/天,其中页岩气与煤层气的产量基本持平。 
  这背后是美国本土页岩气生产井数量的快速增长——从旧有数据的4万口增加到98590口生产井。其中,巴奈特(Barnett)盆地一处的总产量就达到了560亿立方米,而页岩气生产总量则接近千亿立方米。 
  IHS剑桥能源研究会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按美国目前对天然气的需求计算,北美洲以外地区的可开采页岩气储量,可让美国用上211年,甚至可达690年。 
  美国页岩气商业化的成功,让中国看到了增加天然气自给能力的可行性。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的天然气需求量和消费量与日俱增,这也让进口气在天然气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有关预计称,中国天然气净进口量所占比重将从2010年的20%,再扩大到2015~2020年的30%~40%。但不论是进口的海外LNG还是管道天然气,和目前国内的天然气价格相比,价格都明显偏高。 
  林伯强认为:“在未来的页岩气开发中,中石油和中石化将成为主力军,它们有能力承担页岩气前期开发中较高的开发成本,这恰恰是目前页岩气难以大规模商业化的制约因素之一。” 
  在《计划》之外,两国还宣布第五次中美能源政策对话和第十届中美油气工业论坛将于2010年9月在美国召开。此次油气论坛的议程将以开发页岩气为主,包括到美国页岩气田参观调研。 
 
  | 
                 
                
                  | 责任编辑:myadmin | 
                 
                
                
                  | 上一条:
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今年将调整天然气价格 | 
                 
                
                  | 下一条:
				  中国核电仿真技术依赖外国进口状况获改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