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国际海洋科技盛会将于10月上海启幕 | 2025第三届中国(江西)国际有色金属暨冶金工业展 | NEPCON ASIA 2025亚洲电子展 | 2025新型储能泰山发展大会 | 202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通知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新兴能源 >> 固态电池,又一次站在聚光灯下
 
固态电池,又一次站在聚光灯下
来源:市值观察 作者:泰罗 时间:2025/5/19 
近段时间,多家国产厂商公布了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和技术进展。作为公认的下一代电池技术,固态电池再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

目前液体锂电池主要有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两种。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是150-210Wh/kg,续航和低温性能有限,且冬季亏电明显;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稍微高一些,但上限也只有350Wh/kg左右,同时缺乏安全性,在剧烈冲击或针刺下容易引发事故。

固态电池可以一劳永逸的补齐这些短板。

首先,全固态电池不含液体电解液,可大大降低起火风险;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500Wh/kg以上,循环使用寿命也在万次以上,遥遥领先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和续航一直是制约新能源车的两大核心痛点,但只要固态电池能够上车,一切就都不是事了。

固态电池相对液体电池并不是等量替代,而是增量替代。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eVTOL垂直起飞所需的动力是地面行驶的10-15倍,对应电池的门槛是400Wh/kg,飞行过程中又需要经历起飞、巡航、降落等阶段,电池的瞬间充放电倍率必须在5C以上,关键是安全性要求也比地面高很多。如果是液体锂电池,以上所有这些要求基本都无法实现,整个低空经济产业自然也就无法发展。

而一旦固态电池开始大规模商用,不仅可以上天,还能入海,到时候应用场景的物理边界就会被彻底打开,市场空间也会极大扩容。

还有,固态电池对上游也会形成拉动。

比如锂,根据中信证券的测算,搭载金属锂负极的硫化物固态锂电池对锂的需求量为1455吨LCE/GWh,是传统锂电池的2.4倍,搭载锂金属负极的半固态锂电池对锂需求量为1088吨LCE/GWh,是传统锂电池的1.8倍。到2030年,固态电池对锂需求量将达到55.2万吨LCE,对比之下2024年全球锂资源总需求量也不过只有约115万吨。

再比如设备,单GWh液态、半固态、全固态电池设备投资额分别为1.2亿、1.5亿、2.5亿,如果再考虑固态电池市场空间扩容带来的设备数量增加,整个设备市场的远期规模可能数倍于当下。

2024年4月,宁德时代在CIBF上宣布2027年可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今年2月15日,比亚迪电池CTO孙华军在CASIP年度会议上表示比亚迪的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批量示范应用;十天后的2月25日,欧阳明高院士在电动汽车百人会上表示国内固态电池预计在2027年实现批量装车,并于2030年大规模量产装车。

固态电池的军备竞赛已经全面展开,这对行业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机遇。

过去两年,国内锂电池领域的投资预算高达3万多亿,20多家动力电池企业2025年的产能规划合计已提升到6000GWh以上,而2024年全球锂电池总体出货量也不过才1500GWh左右。无论产能还是技术,中国都已将液体锂电池做到了极致。

据SNE Research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统计数据,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榜单中中国企业独占六席,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等本土势力牢牢掌控全世界70%的动力电池产能并且还在扩大地盘,迫使日韩企业继续交出市场。到2024年四季度,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On已全部陷入亏损。

动力电池直到今天依然是新能源车最核心的零部件,占据整车成本的40%以上,远期看这是一个几万亿、甚至十万亿级别的赛道,巨量的就业、税收、GDP均从中诞生,谁都想要,谁都也输不起。最广阔的市场,最完备的产业链,最强大的工程师队伍,最充裕的资本,和最有为的政府,这些都决定了中国企业依然掌握战略主动。必须打起精神,拒绝弯道超车。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新能源成为海南第一大电源 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
下一条: 恩捷股份CIBF 2025完美收官 以技术锻造行业发展主引擎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