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能源要闻 >> 新型储能迎重磅利好:三年新增装机1亿千瓦,直接投资2500亿元
|
|
新型储能迎重磅利好:三年新增装机1亿千瓦,直接投资2500亿元 |
来源:储能早知道 时间:2025/9/16 |
编者按: 国家重磅政策赋能,新型储能产业正迎来规模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未来三年,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9月12日,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1.8亿千瓦以上。
这一数字意味着在三年内,中国新型储能产业需要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01 政策驱动,储能产业迎来新机遇
“双碳”目标引领下,新能源快速发展,系统调峰、电力保供压力不断增大。作为重要的灵活性调节资源,新型储能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客观需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型储能发展工作,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强调发展新型储能。《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指出,要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发挥各类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已达7376万千瓦,2025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截至6月底累计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较2024年底增长约29%。
02 多元应用,拓展储能多场景融合
《行动方案》提出了促进新型储能应用场景拓展的多项措施。根据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总体按照电源侧、电网侧和其他应用场景考虑。
电源侧主要推动沙漠、戈壁、荒漠等新能源基地合理规划建设新型储能,建设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研究煤电机组与电化学储能、飞轮储能、热储能等联合运行。
电网侧主要考虑在电网关键节点和配电网应用,创新性提出探索电网替代型储能设施建设,鼓励构网型储能应用。
同时,政策也考虑到目前应用较多的工业园区、算力设施、分布式光伏、通信基站等场景,通过创新应用模式,促进用能效率提升。
03 市场机制,完善储能经济性路径
《行动方案》特别注重市场机制完善,提出鼓励新型储能全面参与电能量市场。
政策推动“新能源+储能”作为联合报价主体一体化参与电能量市场交易,推进具备独立计量、控制等技术条件的新型储能项目,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电能量市场。
《行动方案》还要求引导新型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结合电力市场建设进展,有序引导新型储能参与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
在价格机制建设方面,政策提出推动完善新型储能等调节资源容量电价机制,有序建立可靠容量补偿机制,对电力系统可靠容量给予合理补偿。
04 技术创新,培育典型应用场景
《行动方案》在引领新型储能创新融合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包括大力推动技术创新、组织实施储能产业创新工程、推广试点项目应用等。
政策明确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但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将进一步丰富,将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到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预计达260 GW以上,中国储能产业链和供应链产值规模将达2万亿元。
在系列政策机制和产业协同创新激励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最大、工程应用领域最广、产业链供应链最完整、人才支撑能力最强的国际竞争体系。
05 挑战仍存,经济性与协调性待解
尽管政策利好不断,但新型储能发展仍面临挑战。
经济性瓶颈是主要问题之一。尽管补贴力度大,但储能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仍高于传统调峰手段(如抽水蓄能)。
政策执行差异也可能带来问题。地方补贴细则不一,如新疆竞价下限0.1954元/千瓦时与安徽保供补贴0.2元/千瓦时,可能导致区域间不公平竞争。
技术成熟度方面,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等新兴技术仍处于示范阶段,大规模商用需突破成本与寿命限制。
06 未来展望,储能产业前景可期
展望未来,新型储能发展前景广阔。
储能与新能源深度绑定将成为趋势,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比例或进一步提升,独立储能通过共享模式提升利用率。
长时储能成布局重点,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长时技术将获政策倾斜,解决风光间歇性问题。
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也将加速,虚拟电厂、数字孪生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储能调度,提升电网韧性与响应速度。
全球化合作方面,国内储能企业借“一带一路”拓展海外市场,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
随着政策细则进一步明确,新型储能将从“成本中心”逐步转向“利润中心”。
未来三年,中国储能产业链和供应链产值规模预计达2万亿元,中国已成为全球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最大、工程应用领域最广的国家。
那些配有储能系统的新能源电站,正在戈壁荒漠上组成一片片“蓝色海洋”,这些稳定的绿色电力正加速驶向千家万户。
|
责任编辑:myadmin |
上一条:
中美就TikTok等经贸问题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会谈 |
下一条:
2025年我国力争实现 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