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公告《核电厂 退役准备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 第六届广州军民两用物资装备展览会 | 国际海洋科技盛会将于10月上海启幕 | 2026第三届中国(江西)国际有色金属暨冶金工业展 | NEPCON ASIA 2025亚洲电子展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新兴能源 >> 潮鸣电掣“十四五”丨新型储能跨越式发展之路
 
潮鸣电掣“十四五”丨新型储能跨越式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电子报 作者:陈海生 时间:2025/11/10 
“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型储能产业锚定“双碳”目标,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球能源转型核心引擎。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截至2025年6月,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突破100GW,在技术创新、产业规模、应用场景等领域交出亮眼答卷。

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领先全球

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支点,新型储能在“十四五”快速发展下,形成“锂电主导、多技术协同”的装机应用格局。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领先全球,应用场景多元拓展,成为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装机占比首超抽水蓄能,技术结构实现转变。“十三五”末,我国电力储能市场以抽水蓄能为主导,占比达89.3%,新型储能占比不足11%。经过“十四五”快速发展,新型储能装机占比首次超越抽水蓄能,达到60%以上,抽水蓄能占比首次低于40%。以锂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实现跨越式增长,此外,飞轮、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加速发展。

装机规模呈爆发式增长,“十四五”目标提前突破。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达101.3GW,首次突破100GW,较“十三五”末增长32倍,占全球总装机量超40%,实现从“千万千瓦级”到“亿千瓦级”的跨越,远超“十四五”专项方案规划目标,成为新能源消纳的核心基础设施。

场景应用结构显著调整,未来转向多元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十四五”以来,随着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电源侧、电网侧储能项目加速推进,网侧独立储能成为主力,装机应用占比达55%,成为调节电网供需、保障电力安全的关键力量;火储调频、用户侧储能占比下降,分别从前期高位降至2%和8%。未来,储能将进一步融入新型能源体系的各个环节,在工业园区、算力设施、商业综合体、光储充放一体化充电站、分布式光伏、通信基站等场景中发挥灵活调节作用,开启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

产业生态建设形成十大成果

“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产业生态在国家能源战略指引下夯基垒台、积厚成势。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实现从政策引导向法律保障的跨越,市场机制日臻完善,示范应用多场景落地,调节效能充分释放。此外,技术创新闯关夺隘,核心技术跻身全球领跑梯队;产能规模稳居全球前列,协同出海模式推动深化海外能源合作。以上诸多成果既为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注入强劲动能,也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展现了大国担当。

发展定位深化:从政策部署到法律确权。“十四五”开局后,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核心政策,部署规模化推广路径。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颁布,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新型储能核心地位,标志其定位从“政策引导”转向“法律保障”,奠定长期发展制度基础。

市场环境优化:从框架搭建到规则完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1+6”基础规则体系成型。2024年《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首次将储能等新型经营主体纳入市场范畴,明确交易类型与方式,并新增“容量交易”,为新型储能市场化运作提供核心政策支撑。后续通过修订《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新增《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等文件,构建“纲领+配套”规则体系,扫清储能参与市场的制度障碍。

示范工程引领:从场景探索到规模落地。国家能源局通过两轮示范推动产业升级:2020年首轮示范以《首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为抓手,验证三大场景技术应用;2023年第二轮示范发布《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聚焦“多元化、产业化”,推动储能从“单一场景”向“多场景融合”、从“技术试点”向“产业落地”跨越,带动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示范工程通过典型场景引领与多元技术验证,直接带动新型储能技术迭代与产业整体升级。

调节价值释放:从功能明确到实效凸显。2024年成为储能“调节价值落地”关键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将储能与电网调峰并列;同年《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细化调管范围与技术标准。在政策推动下,储能调用能力显著提升,2025年迎峰度夏期间,国网系统调用新型储能的顶峰供电能力等效于3座三峡水电站,成为电力保供关键补充。

规范管理筑基:从流程规范到全链提质。国家构建“全生命周期规范体系”:2021年印发《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统一备案并网流程,明确全链条管理职责;2022—2025年持续出台安全管理专项文件,压实责任,提高产品准入门槛,完善技术标准,从“安全底线”与“质量高线”双维度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技术创新驱动:从攻关突破到成果转化。我国通过“国家+地方”协同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国家层面依托能源领域“首台(套)”计划推动技术突破,发布《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加速成果转化;地方层面开展区域性攻关,各地通过研发补贴、项目扶持为创新技术提供“试验田”,解决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产业从“技术突破”向“产业赋能”跨越。

技术水平领先:从跟跑格局到领跑并跑。“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型储能技术从“单点突破”向“多点开花”迈进。抽水蓄能技术成熟度高,新型储能中锂离子电池领先优势显著;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液流电池及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处于全球并跑或领跑状态,产业链布局完善度全球最高,关键技术与材料自主可控,为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产业体系成型:从部分依靠到自主可控。我国已形成覆盖“研发-原材料-制造-集成-运维”的完整储能产业链:上游打破对外依赖,锂电核心材料产能全球领先,压缩空气储能关键设备、液流电池电解液、飞轮储能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中游设备制造兼顾“规模化量产”与“高端化突破”,系统集成完成“智能化”转型;下游配套服务如项目开发、运维、检测等环节日趋完善,形成“制造+服务”协同格局。

产能快速扩张:从起步放量到规模引领。自2021年起,我国储能供应链进入高速增长期:2021—2024年储能型锂电池产量年复合增长率达69%,2025年1—4月产量为110GWh,与2024年上半年持平;在全球储能电池市场中,中国企业出货量达233.6GWh,占据核心份额,行业竞争格局优化,第一、二梯队差距缩小,市场活力增强。

国际合作进阶:从出口增长到布局深化。“十四五”以来,我国储能产业出海加速:2024年锂电池出口覆盖222个国家及地区,出口额4348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294.5%;形成“电芯厂商+系统集成商+EPC服务商”协同出海模式,输出设备与运维服务。截至目前的不完全统计,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22家企业在海外投建61个锂电项目,投产/在建/规划产能726GWh,计划投资超4000亿元,主要布局美、德、摩洛哥等国。当前国际储能市场本土产业能力加速建设,我国企业出海布局既是市场需求牵引,更是彰显技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推动国际合作成效持续深化。

“十五五”时期推动新型储能“价值转型”

“十五五”时期,我国储能产业将锚定电力系统安全与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目标,在产业规划布局、市场建设方面加速完善,新型储能的发展价值将更加凸显,市场规模有望实现更大突破。

发展规划:科学统筹供需匹配与产业布局。以电力系统安全与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十五五”有望将通过“分层统筹”配置储能资源。在电站层面,各省份将评估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因地制宜规划建设,通过市场化价格避免盲目投资;在产业层面,聚焦低成本、长使用寿命、高安全技术创新,建立市场需求、产能、成本等关键信息动态监测机制,科学推进产能布局。

市场驱动:破除壁垒促创新,推动“价值转型”。随着电力市场“1+6”规则完善,储能参与市场壁垒逐步破除,136号文落地推动市场化发展,未来将催生更多区域商业创新模式。同时,储能运营要求转变,技术优、安全高、成本合理的产品更具竞争力,推动产业从“卷价格”向“卷价值”升级。

容量机制:加速探索建设,强化多元资源协同。我国正加速探索容量市场建设,推动灵活性资源公平竞争,保障系统安全。市场初期,各地区将重点鼓励研究新型储能容量价值评估、折算方法,推动其与抽蓄、火电协同发展;甘肃、山东、山西等地已开展探索,全国容量市场建设可期。

装机规模:需求驱动持续增长,开启2030年新篇章。“十五五”期间,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进一步激发调节资源需求,新型储能装机将持续增长。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测,2030年在保守场景下累计规模达236.1GW(2025—2030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20.2%),理想场景下达291.2GW(年复合增长率CAGR24.5%)。

(作者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 陈海生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下一条: 国家能源局:鼓励土地、电网条件良好的产煤区,建设大型光伏基地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