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特别报道 >>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优进劣退”的豪迈前行
|
|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优进劣退”的豪迈前行 |
时间:2010/7/29 |
煤炭之于山西,是财富,亦是痛楚。
煤炭产业,支撑了山西经济的发展,山西也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山西煤炭急需改革,山西经济急需转型。
2009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掀起了山西煤炭行业的“兼并重组”浪潮。山西,发出了有史以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的最强声。
2009年8月1日,本报头版头条刊发了一篇《我省11市煤矿兼并重组方案通过审查》的文章,文章指出,“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审查通过了晋城、运城、长治3个市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至此,全省11个市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方案已全部通过审查。兼并重组工作现已全面转入资产评估、股权认定、名称核准、证照变更和签订有法律效力的兼并重组协议以及主体企业到位阶段。”
作为山西惟一综合类经济大报,《山西经济日报》对这场山西煤炭行业的兼并重组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侧重。
痛定思痛的毅然抉择
无论是山西人对于GDP出现负增长的担忧,还是外界围绕是否国进民退的争议,究其原因,其实还是粗放经营与科学发展、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取舍与抉择问题。
《我省11市煤矿兼并重组方案通过审查》这篇文章称:“从审查通过的方案看,有几个明显变化:一是产业水平明显提升,煤矿重组整合共压减矿井1545处,压减比例60%,由2600处压减到约1000处,平均单井规模提升了两倍,由36万吨/年提高到110万吨/年,保留矿井将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其中,90万吨/年及以上综采机械化矿井688处,是重组整合前的3倍,占全省矿井数的三分之二,产能占全省产能的五分之四强,30万吨/年以下矿井全部淘汰关闭;二是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重组整合后办矿主体由2200多个减少到100家左右,形成3个亿吨级,4个5000万吨级,10个1000万吨级的大集团大公司,还有约80个300万吨级以上的地方集团公司;三是新增资源储量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相关政策,实现了60%以上的新增资源划入大集团大公司范围之内。”
事实上,这次煤矿产业升级行动,也的确给很多煤老板们带来了切肤之痛,也恰恰正是这种痛,给民企老板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长期以来,“多、小、散、乱”的煤炭开采格局,造成了山西煤炭产业浪费资源、破坏生态、事故频发、滋生腐败等不良生态,特别是煤矿安全事故频发,得不到有效遏制,备受社会各界诟病,要求治理、关闭小煤窑,不要带血GDP的呼声不断高涨,这才导致政府狠下决心开展大规模整合行动。
实施兼并重组。山西毅然做出了“黑”转“绿”的抉择:启动煤炭资源重组,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摈弃“污染的GDP”。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但山西煤炭改革的政策实施和力度在新中国煤炭行业历史上都史无前例。
业界曾这样概括山西煤炭“转身”的现实:有资源基础,有转型决心,有发展思路,有现实困难。而克服现实困难,无疑需要痛下决心。
因煤炭而问题重重的山西,正需要这种“血淋淋”的阵痛,虽然资源重组会将大部分煤矿关停,短时期内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给地方的就业、财政收入带来一定困难。但只有在危机面前,在煤炭发展空间受到强力挤压的情况下,山西才会打破固有的发展思维,发展其它产业,寻找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样山西才可以有新的支柱产业支撑山西的经济发展,实现成功转型发展。
大规模煤炭业兼并重组开启
2009年3月26日,本报头版头条刊登的《我省煤矿矿井个数明年底控制到1000处》消息称,“我省煤矿数量要实现‘瘦身’提质。今天,省煤炭局局长王守祯宣布:到2010年底,全省煤矿矿井个数要控制在1000处,矿井规模要达到90万吨/年,企业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年,全部实现以综采为主的机械化生产。”
此消息揭开了我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的大幕。
2009年4月15日,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明确了兼并重组整合目标。到2010年底,全省矿井数量控制目标由原来的1500座调整为1000座。确定了兼并重组整合主体。落实《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08〕23号)的规定,大力支持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作为主体,兼并重组整合中小煤矿、控股办大矿,建立煤炭旗舰企业,实现规模经营。同时,允许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公司、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等省属煤炭生产经营企业作为主体兼并重组整合地方中小煤矿,建立煤源基地。现已具备300万吨/年生产规模,且至少有一个120万吨/年机械化开采矿井的地方骨干煤炭企业,也可作为兼并重组的主体。其他作为兼并重组整合主体的地方骨干煤炭企业(矿井),由各市人民政府提出,原则上应有一个生产规模在90万吨/年及以上矿井作支撑,兼并重组整合后企业生产规模应不低于300万吨/年,所属矿井至少有一个规模不低于120万吨/年。
非“国进民退”而是“优进劣退”
在山西煤炭兼并重组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的几个月里,山西的煤炭行业刮起了一场“国进民退”的舆论飓风,面对外界的质疑,山西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汹涌的舆论风口浪尖下,本报及时刊发了一篇题为《不是“国进民退”而是“优进劣退”》文章,文章建设性地指出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不能单纯以“所有制”论是非,而应以“生产力标准”作为主要衡量标尺。
为探讨中国煤炭产业升级并购策略和途径,增进社会各界对山西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工作的了解与支持,2009年10月30日,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太原举办了“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与中国煤炭产业升级咨询座谈会”。来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安监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的12位国内知名专家参加了会议,另有3位专家提供了书面意见。
专家们认为,国内煤炭工业的结构极不合理,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约化水平低。小煤矿的大量存在制约了煤炭集中度的提高,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形成了不安定因素。煤炭产业必须走高效安全、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新路子。
会上,围绕煤炭行业“大集团格局”下山西产业升级的样本意义、煤炭集团化建设对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作用、国内外煤炭产业升级和战略并购趋势,以及“国进民退”、“行政干预”、“评估补偿”等资源整合热点问题,与会专家发表了重要意见,达成以下共识: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国家煤炭产业政策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意义重大。山西的煤炭资源整合,保持了煤炭市场供需平衡,维护了煤炭行业的整体利益,关键时刻体现了煤炭大省应有的社会责任,为全国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会议结束后,本报刊登《资源整合符合产业规律》的文章,文章指出,集约化发展、规模化生产是煤炭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工作,遵循了产业演进规律,符合国家煤炭产业政策要求,提高了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战略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在这场推进全省煤炭工业脱胎换骨、走向新生的战役中,在这次足以对中国煤炭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变革中,政府应该做什么?又做了什么?本报于2009年11月23日刊登了《不缺位也不越位——看政府如何在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中发挥作用》的文章,明确指出在这场变革中,政府职能做到了不缺位也不越位。文中说,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与煤矿兼并重组,涉及重大产业布局和利益格局调整,没有政府的推动是不可能的;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进展积极、健康、有效;想企业家所想,急企业家所急,积极给民间资本创造更多机会。文章最后说,依法行政、认真履职,政府职能不缺位也不越位,在这场变革中,我省各级政府用行动做出了回答。
因为煤炭开发和能源安全的特殊性,要求煤炭产业开发格局由过度竞争、无序竞争向适度竞争、有序竞争转变。而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是科学发展的重大实践,是对“有水快流”政策的及时纠偏。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大企业、大集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小退大进、优进劣退、规模集中的趋势。
转型曙光初现 调整未有穷期
通过重组整合,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国有、民营并存的办矿格局,国有企业办矿占20%,民营企业办矿占30%,股份制企业办矿占50%,煤矿产权结构明显优化。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是多重压力下的战略选择,是实现煤炭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过全省上下一年多的工作,山西煤炭兼并重组工作进展顺利,煤企整合取得阶段性成果。2010年6月17日,本报刊发文章《山西省煤企整合取得阶段性成果》。文章根据省统计局的一组调查统计数据分析指出,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启动以来,各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速推进,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调研结果显示,从各煤炭大市重组整合的情况来看,大同市64座重组整合煤矿重组整合方案全部经省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办公室批复,完成了名称预核准工作;重组整合煤矿与兼并主体已全部签订了正式协议,签订率为100%;兼并主体企业已全部进驻被兼并重组煤矿,64座煤矿已被接管;换发证照工作正在加紧办理中。
随着我省煤矿兼并重组整合工作的有效推进,我省煤矿产能明显提升。山煤国际能源集团大同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由整合前的429万吨提高到600万吨。晋城市重组整合保留矿井129座,数量压减比例为50.8%;产能规模11230万吨/年,新增产能2834万吨/年,增幅为33.8%,产能规模居全省各市之首;新增井田面积234.77平方公里,增幅为23.1%;新增资源储量21.77亿吨,增幅为33.7%,巩固了煤炭产业的主导支撑地位。朔州市135座地方煤矿重组整合为67座,矿井数量减少一半,平均单井生产规模由原来的45万吨/年提高到131万吨/年,增加两倍,地方煤矿产能由原来的6156万吨/年提高到8780万吨/年,增长43%。运城市同煤集团轩煤公司力争将重组整合的矿建成一流的矿井,用两年到三年时间,使矿井达到年产60万吨的能力。临汾市整合后保留矿井129座,规划总产能10746万吨/年,单井平均产能由整合前的22.9万吨/年将提高到83.3万吨/年,提高3.64倍。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成绩有目共睹,然而长期依赖能源发展经济必定不能长远。省委书记袁纯清曾提出,“山西要以煤为基,实现多元发展;不仅要挖好煤,还要用好煤。”然而,如何加快推进煤炭资源产业升级和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推动煤炭产业升级,从而推动整个山西的经济结构调整,依然是山西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
责任编辑:myadmin |
上一条:
全球低碳投资已成气候 |
下一条:
国际石油专家解析墨西哥湾漏油主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