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标
今后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目标是:提高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大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新技术、新工艺有大的突破,国内外已成熟的技术要实现大规模、现代化生产,形成比较完善的生产体系和服务体系;实际使用数量要达到39000万吨标准煤以上(包括生物质能传统利用方式的利用量,下同),为保护环境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这个目标可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即:
第一阶段;从现在至2000年,通过强化科技研制和试点示范工作,使多数新能源技术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其中一些成熟的实用技术,要尽快形成产业,扩大应用,进入市场;逐步改变生物质传统的低效利用方式,发挥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作用,为解决边远和海岛等无电地区用电问题作出贡献。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总量达到29800万吨标准煤。
第二阶段,从2001年至2010年,全面推广应用新能源技术,建立起世界先进水平的工业体系和科研体系,主要技术项目基本上都要求达到规模生产水平,各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总量增加到39000万吨标准煤。
2.任务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任务是要在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的10年间,选择一批对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大价值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其工作重点是加强这些技术的试点示范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促进产业形成,尽快实现商品化生产和推广应用。
工作的主要方面是:
研究开发高产和多功能的薪炭林树种及栽培工艺技术和速生林营造技术,建设商品性薪炭林基地,重点放在农民缺柴、水土流失严重和有条件发展薪炭林的地区,’力争2000年和2010年全国薪炭林面积分别达到640万公顷和1340万公顷,加上其它每年提供薪柴18000万吨(相当于10000万吨标准煤)和27000万吨(15400万吨标煤);
在巩固、提高节柴改灶的成果基础上,实现居民节煤炉灶具的商品化生产和销售,完善省柴灶的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使每年节柴数量达到10000万吨以上,约相当于5000万吨标准煤量;
加速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效的直接燃烧技术、致密固化成型、气化和液化技术,形成和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到2000年和2010年生物质能高品位利用能力达到250和1700万吨标准煤;
利用农村及城镇酒厂、糖厂和畜禽养殖场的有机废弃物,发展沼气,使之转化为高品位能源,并开展综合利用,提高利用价值;
同时加强大中型沼气工程的设计规范、标准和设备的成套供应,使全国沼气的总用户(含集中供气户)2000年和2010年分别达755万户和1235万户,沼气供应量达到22.6亿M’和40亿M’,约相当于180万和314万吨标准煤的能量;
加快小水能资源的开发,2000年和2010年小水电站的总装机达到1983万千瓦和2788万千瓦,发电量为744和l170亿度电,分别相当于3132万吨和4930万吨标准量;
扩大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把推广应用节能型太阳能建筑、太阳能热水器和光优发电系统作为重点来抓。太阳能建筑和太阳能热水器等要形成规模生产,完善产业体系,进一步拓宽市场,特别要在太阳电池组件和配套关键技术装备方面努力,降低系统造价,在2000年前完成西藏9个无电县独立光伏电站的建设,大力推广应用小功率光伏系统,建立分散型和集中型兆瓦级联网光伏示范性电站,太阳能开发利用总量到200d 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123万吨和467万吨标准煤。继续抓好小风机生产、销售服务工作,同时下大力气提高大型风机的设计能力和制造工艺水平,加速国产化进程,改进风力透平机的特性;集中力量开发200千瓦以上风力机、风力田控制和管理系统,加强和完善风力图规划选点和勘察设计工作建造若干个大型风力田,为它的0年和’2019‘年全国风能开发能力达到30—40万千瓦(35—46万吨标准煤)和100-l10万千瓦(108万吨标准煤)创造条件。在继续抓好西藏地热电站的同时积极开发其他有高温热储地区的资源,采用热泵等新技术,解决好地热腐蚀、防垢和回灌问题,进一步扩大地热直接利用和发电规模,争取2000年和2010年应用规模分别实现88·万吨标准煤和151万吨标准煤;
潮汐能的开发重点以浙江和福建等地区为主,2000年以前开展低水头、大流量万千瓦级的全贯流机组及海工技术的试验和研究,开发能力达到5万千瓦;
2010年争取建成30万千瓦实用型电站,年供能量达到31万吨标准煤; 加快氢能制取、贮存和利用装置的开发步伐,取得技术上的突破。2d10年建成具有商业意义的太阳能一氢能系统和煤化学制氢装置,其规模应不少于5000M’Hz日;
加强城乡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的有机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2000年稻壳发电、林屑发电、蔗渣发电和垃圾发电的装机容量要求超过5万千瓦,2010年达到30万千瓦,届时全年提供的能量分别约为8万和50万吨标准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