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2024北方清洁能源博览会暨能源装备创新成果展 | 2024中国山东国际风能技术及海上风电装备展 | 亚洲绿色工厂设计、建设及厂务大会暨展览会 | 2024 第四届广州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制造技术展 | 2024贵州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交易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特别报道 >> 中石油中石化旺季检修藏玄机 加重油荒获利
 
中石油中石化旺季检修藏玄机 加重油荒获利
时间:2011/6/13 

中石油中石化旺季检修藏玄机 加重油荒获利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6-13 08:24:07 / 置顶(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在国内成品油市场,对于有着敏锐判断力的诸多民间“油商”而言,每次“油荒”来临之前,他们总能凭借长期积累的经验,通过各路手段提前囤油赚钱。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似乎都掌握了国内油价调整的规律。“我已经打听好了,二季度成品油的供应肯定满足不了旺盛的消费,华中华南地区前两天价格大涨,加上电荒的原因,现在得想办法多搞点油了。”作为从事成品油贸易的民营老板之一,张常春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了数年。

他说,按照惯例,国内成品油调价前夕,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出旗下炼厂巨额亏损的信号,并一再强调“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不够”。

而无论国际油价走势如何,“石化双雄”一路看涨的财报中却总有一笔净利润大赚与炼油业务亏损的“糊涂账”。

据中石油、中石化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一季度中石油净利润为370亿元,同比增长13.9%,中石化净利润为205亿元,同比增长24.49%。与此同时,报告中则指出,一季度中石油炼油板块亏损61.42亿元,中石化则亏损5.76亿元。

在多数消息灵通的民间“油商”看来,“石化双雄”的亏损言论往往是成品油市场山雨欲来的前奏。在长期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他们谙熟此道,却不是全部。

炼厂亏损真相

除去管道运输、交接等环节,中石油、中石化每桶油的成本大概就在25美元左右。

长期以来,国际油价高企、炼油成本持续高涨一直是中石油、中石化鸣冤叫屈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其间的真相到底如何?

“发改委至今都没有制定对中石油、中石化炼油毛利率的核算标准,只要不高于发改委规定的最高限价,两大公司就存在很大的利润空间。”广东省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姚达明介绍,由于石化行业具有产业链条长的特点,炼油环节又可生产出包括汽油、煤油、柴油、化工原料和沥青等在内的多种产品,而每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又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因此具体的炼油成本核算存在一定困难。

但这并不影响对整个炼油业务的成本计算。以一季度纽约期交所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为例,4月底的国际油价为110美元/桶。依据人民币与美元6.5:1的汇率计算,进口一桶优质原油的成本价约为715元人民币,同时,根据国内炼制一吨汽油需要约7桶原油的守恒标准,两大石油公司提炼一吨汽油所需要的原油成本约为5005元人民币。

“当前国内93号汽油售价为每吨10436元,柴油为每吨10136元,一吨汽油的差价就是5431元,也就是说,他们的炼油毛利率接近50%,如果这都还亏损,那就干脆卖给中海油吧,中海油的炼厂一直在盈利。”姚达明说。

与此同时,国内炼油企业采取的不同生产方式也决定了炼油成本的差异,但山东东营一名民营炼厂负责人则向记者透露,无论是采用催化生产法,还是常压生产法,以及成本相对更低的焦化生产法,炼油成本都不会超过毛利润的一半。

“他们(中石油、中石化)炼厂的装置和技术远远超过我们,我们都能赚钱,为什么他们却亏损?更何况我们的油源还一直得不到稳定的保障。”上述东营民营炼厂负责人说。

除此以外,两大石油巨头剥离公司整体业务,独立核算炼油板块的行为也难逃“作秀”之嫌。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作为企业,每个业务板块都应该统筹在整个运营框架之中,单独核算其中某个业务环节则完全不符合企业正常的管理制度。

“其实这是两大石油公司做了一个局,他们把炼油板块和采油板块分开,中间用国际油价来进行定价。尽管自己卖给自己,但是这个油价是按照国际上最高的油价来进行定价。”韩晓平说。

4月25日,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对外表示,如果根据当时110美元/桶的国际油价,中石化每炼一桶油就将亏损20美元。按照此额度,以一吨约等于7.1桶计算,中石化每月亏损账目竟高达19.5亿美元,这显然与其整个一季度财报披露的亏损5.76亿元人民币相去甚远。

“实际上,除去管道运输、交接等环节,中石油、中石化每桶油的成本大概就在25美元,所谓亏损仅仅是他们的一面之词。”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原秘书长王勇对本报记者说。

就在傅成玉发表亏损言论后一个星期,中石化旗下原油加工能力1350万吨/年的茂名石化则对外宣布,在“国际原油价格达到近两年来最高”、“原料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公司一季度实现效益4.71亿元。

知情人士透露,中石化旗下数十家炼厂中,炼化能力如茂名石化者不在少数,其中千万吨级以上的炼厂就有10家左右。

“既然如此,为什么偏偏只有茂名石化盈利了呢?”上述知情人士说。

本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中石油、中石化已经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要求减免成品油消费税的内部决议文件,最终结果有望在今年年内揭晓。

此前,中石油财务总监周明春就曾公开表示,建议成品油消费税在消费环节中征收,让消费者加油时缴纳消费税。

旺季检修玄机

在两大石油公司炼厂排产严重滞后的同时,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三产公司却在各大炼厂进入检修期间大获利好。

除此之外,每当国内成品油供应趋紧时,中石油、中石化集中检修炼厂也一直被诟病。

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一般而言,根据炼油业务的特点,以及南北生产气温等环境的差异,北方炼厂检修期一般集中在7月、8月,南方炼厂的检修期则主要集中在3月、4月。

“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长期以来都是南北分治,但在陆续安排旗下炼厂停产检修的时间上却非常默契。”上述业内人士说。

在一季度山东海化(000822)、富海石化等炼厂相继停产检修后,中石化日前再次发布消息,称将对旗下的青岛炼厂和洛阳炼厂进行关闭检修。

据本报记者了解,青岛炼厂日加工能力为20万桶,从本月20日起,青岛炼厂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休养生息”。此外,日加工量于去年10月也增加至20万桶的洛阳炼厂则被安排在8月、9月停产检修,关闭最多50天。

中石化不断压缩炼厂开工率的同时,中石油也在对旗下炼厂的检修时间进行安排。而随着石化双雄相继亮出检修计划,部分地区成品油市场的紧张形势日益加剧。

“虽然每年对炼厂的检修排出时间表很正常,但从整个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量来看,两大公司的检修计划很难与成品油价格脱离干系。”姚达明说。

4月中旬,中石油做出7月份炼厂停产检修的排期计划,将西部两家最重要的炼厂停产检修,总计将停产2100万吨/年的炼油装置,这也意味着,届时西北地区油品资源将面临大幅减少。

其中,中石油旗下兰州石化将从7月初起对其500万吨/年的常减压及300万吨/年的催化裂化装置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检修,原油加工负荷也将大幅回落近半。此外,中石油旗下新疆独山子石化也将于7月份开始进行为期45天的全厂检修。

据本报记者了解,这两家炼厂是西部地区一次加工能力最大的炼油企业,其中,独山子石化加工量达1600万吨/年,是全国最大的炼油厂之一,兰州石化现有加工能力为1300万吨/年,包括300万吨/年和140万吨/年催化装置各一套,而此次停产检修的是其中规模大的一套装置。

中石油旗下产能最大的炼油子公司——大连石化一个日加工能力200800桶的原油蒸馏装置因停产检修关闭至6月底。

“二季度是国内成品油市场传统的需求旺盛期,选择这个时候排产检修无疑将使油品资源更加紧张,‘油荒’局面也完全有可能发生,何况在局部地区已经出现供应紧缺了。”姚达明说。

针对业内对两大公司安排炼厂检修、借机减少库存抬高油价的质疑,中石化集团一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公司并非刻意制造供应紧缺局面,而是根据原油进口、国际油价走势以及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供需关系制定的。

“并不是说进口了多少原油就要达到多少开工率,炼油单位的排产和检修计划在原油供应之前就已经结合产能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了,后期再根据国际油价和国内市场进行适时的调整。”上述中石化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这就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与市场机制完全脱节,从原油进厂到成品油配送销售都是按照计划在系统内运营,造成国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河北石油商会会长齐放对记者说。

与此同时,在两大石油公司炼厂排产严重滞后的同时,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三产公司却在各大炼厂进入检修期间大获利好。

一名与齐鲁石化有着多年业务往来的民营油企老板向本报记者透露,中石化在保证旗下炼厂不亏损的情况下,还会将国家批复给民营油企的原油指标压低成本,从中获利。

“他们(中石油、中石化)有计划内,也有计划外,国家每年批复给民营油企70万吨的油中,50万吨最后都会落到他们的三产公司,猫腻就在这里。”上述民企负责人说。

高“进”低“出”迷局

虽然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三申五令要求严格控制出口,但中石油、中石化在成品油出口上仍然有空可钻。

“中国作为国际石油市场最大的买家,完全有能力在国际石油市场谋求话语权,并左右国际油价的走势,但事实却刚好相反。”一名业内专家说。

据这位专家透露,中石油、中石化在国际石油市场往往背道而行,国际油价越高,进口量越大,国际油价下跌,进口量也随之下降。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石油消耗总量高达4.2亿吨,其中,中石油、中石化两大企业的自产原油大约为1.8亿吨,这意味着我国的石油消耗量一半以上都依赖进口,对外依赖度高达50%以上。

上述业内专家表示,两大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买涨弃跌的目的在于借助国际油价抬高自产原油价格。

“哪部分是进口的,哪部分是自产的,国家和消费者都分不清楚,相反,国际油价一高,他们自产的那一部分也就可以水涨船高。”上述专家说。

来自海关总署的统计资料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原油进口量达到6342万吨,同比上涨了11.89%。

与此同时,今年第一季度也是我国原油进口量最多的一个季度,刷新了2010年第三季度6319万吨的进口水平纪录。在价格方面,一季度原油进口单价则达到93.39美元/桶,同比上涨23.97%,这也成为历史上第三高的进口原油季度均价。

此前,2008年二三季度,我国原油进口均价分别达到了104.96、122.87美元/桶。其中,今年3月原油进口单价为了99.67美元/桶,环比上涨了8.33%,4月的原油进口均价竟突破百元大关,达到了108.57美元/桶,同比上涨39.67%,环比上涨8.93%。

而随着国际油价在5月份的逐渐下跌,中石油、中石化的原油进口量也随之缩水。

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原油进口量虽较上年同期的1784万吨增加20.8%,但相比4月份的530万桶/日则减少了3.8%。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均预测,未来几个月内,两大石油公司的原油进口数量还将继续下降。

“一方面是炼厂的排期检修,另一方面则是国际油价的下滑。”一名业内人士说。

与高油价下原油进口的大手笔相比,中石油、中石化成品油出口的价格则明显低于国内批发价格。

本报记者从商务部获得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成品油出口达658万吨,其中,3月成品油出口单价为752.56美元/桶,这也就意味着,成品油出口价与国内汽油零售价存在大约3000元至5000元的价差。

5月13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保障当前成品油市场稳定供应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成品油出口,除供港澳地区外,原则上暂停安排柴油出口。对此,中石化表示,已基本暂停成品油出口,中石油也称会严格执行发改委的要求。

但来自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则显示,1月至5月虽然成品油出口同比下降了9%,但依旧累计出口1110万吨,其中,5月中国出口成品油246万吨。

一名接近中石油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虽然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三申五令要求严格控制出口,但中石油、中石化在成品油出口上仍然有空可钻。

“他们的炼厂有一部分是给国外公司代理加工,还有一部分属于剩余产能,在出口配额不足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灵活的方式出口成品油。”上述人士说。

与此同时,该人士还透露,在销售终端,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加油站大多数都存在“缺斤短两”等现象,“50升的油桶要价60升油”,而“回流”的部分也会被纳入成品油的出口份额。

“这就相当于是中石油、中石化自己省下来的,根本没有成本核算。”上述业内人士说。

定价权下放?

这一方面体现了与国际油价紧密挂钩的意愿,另一方面则是发改委试图逐步建立起竞争机制的动机。

作为固守中国能源安全的两大要害部门,从成立之初,中石油、中石化就一直在稳定国内成品油市场中扮演着企业与权力部门的双重角色。

6月8日,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副司长连启华在“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通气会上透露,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以及阶梯电价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在年内推出。

针对成品油调价机制,连启华称,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将朝着更市场化的方向完善,根据发改委向国内主要油企下发的意见征求稿,成品油调价间隔将从目前的一个月缩短至10天,并有可能将成品油定价权下放给三大石油巨头。

业内人士分析,将定价权下放一方面体现了与国际油价紧密挂钩的意愿,另一方面则是发改委试图逐步建立起竞争机制的动机。

“严格来说,目前国内成品油调剂机制还是以中石油、中石化联手操盘为主,中海油作为三大公司中运营管理能力最为市场化的石油公司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话语权。”商务部研究院一名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而长期以来,两大石油公司在成品油调价机制中与发改委的博弈频频上演,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将定价权重心下移也是发改委在“综合权衡后的让步”。

“2月份,成品油调价机制中‘22天+4%’的理论条件已经满足,但发改委迟迟没有表态,两大公司就开始纷纷制造舆论,这也反映了两大公司与发改委的博弈关系。”上述商务部研究院专家说。

今年4月至5月,新一轮调价周期来临,但发改委却一直按兵不动,这也再一次加剧了两大公司与发改委在定价权上的正面冲击。

与此同时,即便定价机制最终落子三大石油公司,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调价机制依然充满变数。

“归根到底还是发改委没有制定出对石油公司毛利率的核算标准,没有这项指标,他们的伸缩空间还是很大。”姚达明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新成品油价格机制除了窗口开放周期缩短之外,目前讨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当原油价在130美元/桶以下时,国家才有可能将成品油的定价权交给三大石油公司。这也意味着,这套定价机制将从原来的审批制向备案制过渡。

除了与发改委的博弈外,各地方政府与两大石油公司的利润之争也日渐激烈。

上述商务部研究院专家向本报记者透露,包括天津、福建、广东、重庆等省市的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要求两大公司确保当地的油源供应,并积极扶持民营油企扩展油源渠道,稳定成品油市场。

“这些省市鼓励先满足民营油企的库存能力和销售网络,这也能在很大程度缓解了油源紧缺的矛盾。”上述官员说。

在国内成品油市场,对于有着敏锐判断力的诸多民间“油商”而言,每次“油荒”来临之前,他们总能凭借长期积累的经验,通过各路手段提前囤油赚钱。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似乎都掌握了国内油价调整的规律。“我已经打听好了,二季度成品油的供应肯定满足不了旺盛的消费,华中华南地区前两天价格大涨,加上电荒的原因,现在得想办法多搞点油了。”作为从事成品油贸易的民营老板之一,张常春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了数年。

他说,按照惯例,国内成品油调价前夕,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出旗下炼厂巨额亏损的信号,并一再强调“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不够”。

而无论国际油价走势如何,“石化双雄”一路看涨的财报中却总有一笔净利润大赚与炼油业务亏损的“糊涂账”。

据中石油、中石化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一季度中石油净利润为370亿元,同比增长13.9%,中石化净利润为205亿元,同比增长24.49%。与此同时,报告中则指出,一季度中石油炼油板块亏损61.42亿元,中石化则亏损5.76亿元。

在多数消息灵通的民间“油商”看来,“石化双雄”的亏损言论往往是成品油市场山雨欲来的前奏。在长期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他们谙熟此道,却不是全部。

炼厂亏损真相

除去管道运输、交接等环节,中石油、中石化每桶油的成本大概就在25美元左右。

长期以来,国际油价高企、炼油成本持续高涨一直是中石油、中石化鸣冤叫屈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其间的真相到底如何?

“发改委至今都没有制定对中石油、中石化炼油毛利率的核算标准,只要不高于发改委规定的最高限价,两大公司就存在很大的利润空间。”广东省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姚达明介绍,由于石化行业具有产业链条长的特点,炼油环节又可生产出包括汽油、煤油、柴油、化工原料和沥青等在内的多种产品,而每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又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因此具体的炼油成本核算存在一定困难。

但这并不影响对整个炼油业务的成本计算。以一季度纽约期交所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为例,4月底的国际油价为110美元/桶。依据人民币与美元6.5:1的汇率计算,进口一桶优质原油的成本价约为715元人民币,同时,根据国内炼制一吨汽油需要约7桶原油的守恒标准,两大石油公司提炼一吨汽油所需要的原油成本约为5005元人民币。

“当前国内93号汽油售价为每吨10436元,柴油为每吨10136元,一吨汽油的差价就是5431元,也就是说,他们的炼油毛利率接近50%,如果这都还亏损,那就干脆卖给中海油吧,中海油的炼厂一直在盈利。”姚达明说。

与此同时,国内炼油企业采取的不同生产方式也决定了炼油成本的差异,但山东东营一名民营炼厂负责人则向记者透露,无论是采用催化生产法,还是常压生产法,以及成本相对更低的焦化生产法,炼油成本都不会超过毛利润的一半。

“他们(中石油、中石化)炼厂的装置和技术远远超过我们,我们都能赚钱,为什么他们却亏损?更何况我们的油源还一直得不到稳定的保障。”上述东营民营炼厂负责人说。

除此以外,两大石油巨头剥离公司整体业务,独立核算炼油板块的行为也难逃“作秀”之嫌。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作为企业,每个业务板块都应该统筹在整个运营框架之中,单独核算其中某个业务环节则完全不符合企业正常的管理制度。

“其实这是两大石油公司做了一个局,他们把炼油板块和采油板块分开,中间用国际油价来进行定价。尽管自己卖给自己,但是这个油价是按照国际上最高的油价来进行定价。”韩晓平说。

4月25日,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对外表示,如果根据当时110美元/桶的国际油价,中石化每炼一桶油就将亏损20美元。按照此额度,以一吨约等于7.1桶计算,中石化每月亏损账目竟高达19.5亿美元,这显然与其整个一季度财报披露的亏损5.76亿元人民币相去甚远。

“实际上,除去管道运输、交接等环节,中石油、中石化每桶油的成本大概就在25美元,所谓亏损仅仅是他们的一面之词。”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原秘书长王勇对本报记者说。

就在傅成玉发表亏损言论后一个星期,中石化旗下原油加工能力1350万吨/年的茂名石化则对外宣布,在“国际原油价格达到近两年来最高”、“原料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公司一季度实现效益4.71亿元。

知情人士透露,中石化旗下数十家炼厂中,炼化能力如茂名石化者不在少数,其中千万吨级以上的炼厂就有10家左右。

“既然如此,为什么偏偏只有茂名石化盈利了呢?”上述知情人士说。

本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中石油、中石化已经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要求减免成品油消费税的内部决议文件,最终结果有望在今年年内揭晓。

此前,中石油财务总监周明春就曾公开表示,建议成品油消费税在消费环节中征收,让消费者加油时缴纳消费税。

旺季检修玄机

在两大石油公司炼厂排产严重滞后的同时,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三产公司却在各大炼厂进入检修期间大获利好。

除此之外,每当国内成品油供应趋紧时,中石油、中石化集中检修炼厂也一直被诟病。

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一般而言,根据炼油业务的特点,以及南北生产气温等环境的差异,北方炼厂检修期一般集中在7月、8月,南方炼厂的检修期则主要集中在3月、4月。

“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长期以来都是南北分治,但在陆续安排旗下炼厂停产检修的时间上却非常默契。”上述业内人士说。

在一季度山东海化(000822)、富海石化等炼厂相继停产检修后,中石化日前再次发布消息,称将对旗下的青岛炼厂和洛阳炼厂进行关闭检修。

据本报记者了解,青岛炼厂日加工能力为20万桶,从本月20日起,青岛炼厂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休养生息”。此外,日加工量于去年10月也增加至20万桶的洛阳炼厂则被安排在8月、9月停产检修,关闭最多50天。

中石化不断压缩炼厂开工率的同时,中石油也在对旗下炼厂的检修时间进行安排。而随着石化双雄相继亮出检修计划,部分地区成品油市场的紧张形势日益加剧。

“虽然每年对炼厂的检修排出时间表很正常,但从整个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量来看,两大公司的检修计划很难与成品油价格脱离干系。”姚达明说。

4月中旬,中石油做出7月份炼厂停产检修的排期计划,将西部两家最重要的炼厂停产检修,总计将停产2100万吨/年的炼油装置,这也意味着,届时西北地区油品资源将面临大幅减少。

其中,中石油旗下兰州石化将从7月初起对其500万吨/年的常减压及300万吨/年的催化裂化装置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检修,原油加工负荷也将大幅回落近半。此外,中石油旗下新疆独山子石化也将于7月份开始进行为期45天的全厂检修。

据本报记者了解,这两家炼厂是西部地区一次加工能力最大的炼油企业,其中,独山子石化加工量达1600万吨/年,是全国最大的炼油厂之一,兰州石化现有加工能力为1300万吨/年,包括300万吨/年和140万吨/年催化装置各一套,而此次停产检修的是其中规模大的一套装置。

中石油旗下产能最大的炼油子公司——大连石化一个日加工能力200800桶的原油蒸馏装置因停产检修关闭至6月底。

“二季度是国内成品油市场传统的需求旺盛期,选择这个时候排产检修无疑将使油品资源更加紧张,‘油荒’局面也完全有可能发生,何况在局部地区已经出现供应紧缺了。”姚达明说。

针对业内对两大公司安排炼厂检修、借机减少库存抬高油价的质疑,中石化集团一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公司并非刻意制造供应紧缺局面,而是根据原油进口、国际油价走势以及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供需关系制定的。

“并不是说进口了多少原油就要达到多少开工率,炼油单位的排产和检修计划在原油供应之前就已经结合产能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了,后期再根据国际油价和国内市场进行适时的调整。”上述中石化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这就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与市场机制完全脱节,从原油进厂到成品油配送销售都是按照计划在系统内运营,造成国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河北石油商会会长齐放对记者说。

与此同时,在两大石油公司炼厂排产严重滞后的同时,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三产公司却在各大炼厂进入检修期间大获利好。

一名与齐鲁石化有着多年业务往来的民营油企老板向本报记者透露,中石化在保证旗下炼厂不亏损的情况下,还会将国家批复给民营油企的原油指标压低成本,从中获利。

“他们(中石油、中石化)有计划内,也有计划外,国家每年批复给民营油企70万吨的油中,50万吨最后都会落到他们的三产公司,猫腻就在这里。”上述民企负责人说。

高“进”低“出”迷局

虽然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三申五令要求严格控制出口,但中石油、中石化在成品油出口上仍然有空可钻。

“中国作为国际石油市场最大的买家,完全有能力在国际石油市场谋求话语权,并左右国际油价的走势,但事实却刚好相反。”一名业内专家说。

据这位专家透露,中石油、中石化在国际石油市场往往背道而行,国际油价越高,进口量越大,国际油价下跌,进口量也随之下降。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石油消耗总量高达4.2亿吨,其中,中石油、中石化两大企业的自产原油大约为1.8亿吨,这意味着我国的石油消耗量一半以上都依赖进口,对外依赖度高达50%以上。

上述业内专家表示,两大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买涨弃跌的目的在于借助国际油价抬高自产原油价格。

“哪部分是进口的,哪部分是自产的,国家和消费者都分不清楚,相反,国际油价一高,他们自产的那一部分也就可以水涨船高。”上述专家说。

来自海关总署的统计资料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原油进口量达到6342万吨,同比上涨了11.89%。

与此同时,今年第一季度也是我国原油进口量最多的一个季度,刷新了2010年第三季度6319万吨的进口水平纪录。在价格方面,一季度原油进口单价则达到93.39美元/桶,同比上涨23.97%,这也成为历史上第三高的进口原油季度均价。

此前,2008年二三季度,我国原油进口均价分别达到了104.96、122.87美元/桶。其中,今年3月原油进口单价为了99.67美元/桶,环比上涨了8.33%,4月的原油进口均价竟突破百元大关,达到了108.57美元/桶,同比上涨39.67%,环比上涨8.93%。

而随着国际油价在5月份的逐渐下跌,中石油、中石化的原油进口量也随之缩水。

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原油进口量虽较上年同期的1784万吨增加20.8%,但相比4月份的530万桶/日则减少了3.8%。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均预测,未来几个月内,两大石油公司的原油进口数量还将继续下降。

“一方面是炼厂的排期检修,另一方面则是国际油价的下滑。”一名业内人士说。

与高油价下原油进口的大手笔相比,中石油、中石化成品油出口的价格则明显低于国内批发价格。

本报记者从商务部获得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成品油出口达658万吨,其中,3月成品油出口单价为752.56美元/桶,这也就意味着,成品油出口价与国内汽油零售价存在大约3000元至5000元的价差。

5月13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保障当前成品油市场稳定供应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成品油出口,除供港澳地区外,原则上暂停安排柴油出口。对此,中石化表示,已基本暂停成品油出口,中石油也称会严格执行发改委的要求。

但来自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则显示,1月至5月虽然成品油出口同比下降了9%,但依旧累计出口1110万吨,其中,5月中国出口成品油246万吨。

一名接近中石油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虽然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三申五令要求严格控制出口,但中石油、中石化在成品油出口上仍然有空可钻。

“他们的炼厂有一部分是给国外公司代理加工,还有一部分属于剩余产能,在出口配额不足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灵活的方式出口成品油。”上述人士说。

与此同时,该人士还透露,在销售终端,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加油站大多数都存在“缺斤短两”等现象,“50升的油桶要价60升油”,而“回流”的部分也会被纳入成品油的出口份额。

“这就相当于是中石油、中石化自己省下来的,根本没有成本核算。”上述业内人士说。

定价权下放?

这一方面体现了与国际油价紧密挂钩的意愿,另一方面则是发改委试图逐步建立起竞争机制的动机。

作为固守中国能源安全的两大要害部门,从成立之初,中石油、中石化就一直在稳定国内成品油市场中扮演着企业与权力部门的双重角色。

6月8日,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副司长连启华在“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通气会上透露,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以及阶梯电价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在年内推出。

针对成品油调价机制,连启华称,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将朝着更市场化的方向完善,根据发改委向国内主要油企下发的意见征求稿,成品油调价间隔将从目前的一个月缩短至10天,并有可能将成品油定价权下放给三大石油巨头。

业内人士分析,将定价权下放一方面体现了与国际油价紧密挂钩的意愿,另一方面则是发改委试图逐步建立起竞争机制的动机。

“严格来说,目前国内成品油调剂机制还是以中石油、中石化联手操盘为主,中海油作为三大公司中运营管理能力最为市场化的石油公司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话语权。”商务部研究院一名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而长期以来,两大石油公司在成品油调价机制中与发改委的博弈频频上演,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将定价权重心下移也是发改委在“综合权衡后的让步”。

“2月份,成品油调价机制中‘22天+4%’的理论条件已经满足,但发改委迟迟没有表态,两大公司就开始纷纷制造舆论,这也反映了两大公司与发改委的博弈关系。”上述商务部研究院专家说。

今年4月至5月,新一轮调价周期来临,但发改委却一直按兵不动,这也再一次加剧了两大公司与发改委在定价权上的正面冲击。

与此同时,即便定价机制最终落子三大石油公司,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调价机制依然充满变数。

“归根到底还是发改委没有制定出对石油公司毛利率的核算标准,没有这项指标,他们的伸缩空间还是很大。”姚达明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新成品油价格机制除了窗口开放周期缩短之外,目前讨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当原油价在130美元/桶以下时,国家才有可能将成品油的定价权交给三大石油公司。这也意味着,这套定价机制将从原来的审批制向备案制过渡。

除了与发改委的博弈外,各地方政府与两大石油公司的利润之争也日渐激烈。

上述商务部研究院专家向本报记者透露,包括天津、福建、广东、重庆等省市的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要求两大公司确保当地的油源供应,并积极扶持民营油企扩展油源渠道,稳定成品油市场。

“这些省市鼓励先满足民营油企的库存能力和销售网络,这也能在很大程度缓解了油源紧缺的矛盾。”上述官员说。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政策,新能源产业的“风向标”
下一条: 疯狂的“黑石”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