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202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通知 | 中国国际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峰会 | 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7月在成都举行 | EP上海国际电力展11月举办 | 第十八届(2025)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 大会暨展览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能源论坛 >> 中国应关注长期跃居最大原油净进口国的严峻性
 
中国应关注长期跃居最大原油净进口国的严峻性
时间:2013/8/21 
据美国能源信息局最新预测,今年10月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石油净进口国,中国年度进口量将在明年起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对此,中国能源专家表示,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石油净进口国是早晚的事,但这个常态化趋势变化带来的地缘影响亟须制定国家能源综合战略加以应对。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中国单月成为最大石油净进口国是正常的,成为年度最大也是累积形成的必然结果。从短期看,这对中国能源进口格局影响不大,但从长期看,这对中国和世界石油供应格局的影响将是明显的。

2013年1-7月,中国进口原油16418万吨,同比增加1.4%,累计进口金额达1272.2亿美元,同比下降5.2%。2012年中国生产原油20748万吨,进口原油27109万吨,同比增长7.3%,对外依存度为56.4%。

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姜鑫民说,与其他大宗商品相比,石油供给更易受到地缘政治、主要贸易国经济状况、新能源需求甚至天气变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目前美国石油消费量是中国的近2倍,而中国新增石油消费需求居全球第一。不过,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石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仅为1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3%),还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

美国能源信息局分析认为,中国石油净进口量超过美国的主要原因包括:美国石油需求基本稳定,本土页岩油气产量与日俱增;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石油消费量快速上升,但国内产量增幅不大。

据美国能源信息局预计,2011-2014年美国石油产量将每年扩张28%,达到每日1300万桶,每日液态燃油需求量浮动在1870万桶左右。而同一时期,中国对各种液态燃油的需求量将继续快速攀升,将达到每日1100万桶,但自身石油产量增幅缓慢。

近年来,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价格形成机制总体上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需求重心加速东移,供应轴心逐渐西移,能源安全出现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姜鑫民表示,随着“能源独立”政策的实施,美国石油进口量已相对稳定而中国则处于快速上升通道,这种趋势很可能将长期保持。

根据《中国能源政策》白皮书,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由本世纪初的32%上升到目前的近60%,除了经济高速增长需求大之外,主要是中国常规油气替代能源的商业化生产尚待时日,譬如页岩油气、煤层气等都处在勘探开发的破冰阶段。因此,进口原油仍是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途径。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2009年至2012年的4年间,中国有3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可再生能源投资国。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将是未来决定一个国家在能源领域竞争力的主要方面。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施鹏飞说,在大力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中,水电、核电相对成本低一些,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成本较高,其产业发展在目前中国主要还是针对气候变化下的减排二氧化碳的国际责任,技术性成本决定其未来五到十年内还不会发展为主要的替代能源。

林伯强说,随着美中石油净进口量的此消彼长,美国人对于石油价格变动不再像以前那样敏感,对于重要石油产出地中东等地的关注度会大幅下降,届时中国则会愈来愈受到中东等地的地缘政治影响。

中国政府力争在2015年将能源对外依赖度控制在61%。中国正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并于日前推出了加快发展节能减排产业的意见。

林伯强说,“绿色增长”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当务之急是认识到长期趋势的严峻性,切实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现在必须行动起来制定国家层面的综合性能源战略,做到未雨绸缪。”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专家:居民阶梯电价不必急于调整
下一条: 降电价并非煤炭突围良策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