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终端能效项目(EUEEP)B30子合同承担单位北京建筑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北京市建筑节能协会,于2008年6月5日~6日在北京市开展了针对建筑设计人员的节能培训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对设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水平及节能建筑的设计水平,了解目前发达国家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动态,了解建筑设备及系统的节能原理、运行原理及合理选择;掌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法,学会正确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建筑设计人员实施建筑节能的水平。
1、节能培训纳入学员再教育学时
本次培训通过一个多月时间的准备安排,积极与有关设计单位和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在培训时间安排、培训内容上通过发放预通知的形式,充分征求参加培训人员的意见、要求,力求在讲课者和需求人员之间找到共同点。
培训对象组织面广:本次培训除面向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在京主要设计单位发放培训邀请通知外,还面向北京市其他一些建筑设计单位如五洲工程设计院、北京建都设计院、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等发放邀请,充分扩大中国终端能效项目的影响范围和人群,加强这些人员实施建筑节能标准的能力。预通知反馈参会人数121人,实际到会人数96人。
二、培训时间地点:
1、培训时间:2008年6月5日~6日进行教师讲课学习,7日上午安排学员实践参观(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法能源培训中心,有人负责接待)。
2、培训地点:北京建工集团党校培训中心
东城区东直门外新中街11号
三、培训方式与内容
培训采取课堂培训研讨与实践参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课堂授课内容涵盖以下主要方面
国内外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展对比,中国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建节能建筑设计法规与规范;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根据预通知反馈意见,学员普遍对建筑节能实际工程设计案例比较关注,因此本次培训重点安排了建设节能系统设备选择与应用,建筑节能设计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以满足学员需求。
2、实践参观
中法能源培训中心参观,了解建筑设备系统组成及结构,了解节能设备及节能系统。
四、培训师资组织
本次培训由北京建筑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市建筑节能协会共同承担,同时在师资组织上得到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鼎力支持,同时项目得到了中国终端能效项目办公室的支持,项目办经理潘支明到会介绍中国终端能效项目执行情况,本次培训并与跨行业包合作,邀请清华大学林波荣教授,开展了《节能建筑用保温隔热材料》教材的宣讲活动培训日程安排如下表1:
表1 授课日程安排如下
姓名 |
单位 |
授课内容 |
时间 |
潘支明
项目经理 |
中国终端能效项目办公室 |
中国终端能效项目情况介绍 |
6月5日上午
9:00~9:20 |
郎四维
教授级高工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
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地源热泵应用技术 |
6月5日上午
9:30~11:30 |
郝斌
高工、副处长 |
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 |
中国建筑能效测评标识 |
6月5日下午
13:00~14:30 |
李德英
教授 |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
建筑节能系统设备选择与应用 |
6月5月下午
14:40~16:10 |
狄洪发
教授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技术科学系 |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
6月6日上午
9:00~10:30 |
徐洪庆
教授、总工 |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
建筑节能设计典型案例分析 |
6月6日上午
10:40~11:50 |
林波荣
教授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建筑用保温隔热材料 |
6月6日下午
13:00~15:00 |
五、培训总结
培训中注意收集讲课教师和参会人员对培训活动的意见建议,为改进和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效果积累经验,分析反馈意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最好在周末时间进行;
2、增加建筑设计实例,减少基础理论,基础知识讲解,增加实际应用分析,学员普遍反映应增加实际应用工程案例的课时,结合工程研讨效果会更好;技术应用课程可以适当安排较长时间,分析可以更加深入透彻,新技术介绍,问题分析;
3、有些内容时间太短了,希望有些可以延长时间;增加互动环节,就关注的一些技术可以更加深入的介绍和研讨;建议增加内容,分期举办以囊括全部内容。
4、讲解人的PPT可以由会方统一收集并提供下载,印刷材料印刷效果耗,请保持;
5、研讨会应设主题,可以对节能方面的某个主题进行研讨。
6、专家安排方面,希望安排工程一线设计专家,设计院总工之类,讲解内容要贴近实际应用。有经验的设计专家,多讲些好的实例。联系国外的专家作报告,介绍国外情况;
本次培训学员都根据自己的从业特点提出了增加自己相关业务内容的需求,并在培训时间安排、师资授课内容侧重方面提出有益的建议,我们将在以后得培训中进行改进。
通过培训,使学员了解到了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及趋势,开阔了设计人员的视野,为广大设计科研人员提供了继续教育的平台,使之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节能意识,加大对建筑节能项目的科研投入,为全社会提供环保节能的建筑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