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2025国际物联网展·上海站携手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 2025中国国际电子生产设备暨微电子工业展 | 第二十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海洋油气大会暨展览会 | DefenPol China2025第七届广州国际防务暨警备外贸展 | 2025世界电池及储能产业博览会暨第10届亚太电池储能展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油气行业 >> 《巴黎协定》与油气行业新发展趋势
 
《巴黎协定》与油气行业新发展趋势
来源:中国石油报 时间:2016/2/18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COP21)达成《巴黎协定》。该协定是一个全面平衡、持久有效、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国际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对于油气产业界较有影响的是,《巴黎协定》首次将“1.5℃”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要“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要实现2℃温控目标,首先是限制化石类燃料的使用。在COP21上,结束世界各地油田常规天然气燃除(Routine Gas Flaring)的全球倡议目前已获得45家石油公司、政府及其他机构的支持,这意味着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亿吨。可再生能源、核能、使用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S)的化石能源等低碳能源供给占一次能源供给的比重达到2010年水平(约17%)的3至4倍。

对传统油气公司而言,更重要的因素是技术的迅速发展。如果像CCS这样的技术能够迅猛发展,各方都将受益。国际能源署(IEA)表示,2050年前,除非CCS技术能够被广泛应用,否则全球超过1/3已探明储量的化石燃料可能会被拒绝开采以保证气候安全。此外,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推广采油系统优化配置技术、放空天然气和伴生石油气回收利用技术,推广可燃气代替燃料油等,降低油田自用油率。

其次,《巴黎协定》改变了油气行业的资本结构。气候变化的急迫性和《巴黎协定》的高标准给油气行业带来了极高的金融风险。金融稳定委员会(FSB)主席Mark Carney指出,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是“地平线悲剧”,即其风险是一般的商业手段、政治手段、技术手段所不能解决的。其中,他特别指出,已经探明的油气资源在气候变化风险的压力下,又缺乏CCS的情况下将不再允许被使用。

《巴黎协定》认识到,减少化石燃料的补贴和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上网电价,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和增加低碳或无碳能源的生产量。根据IEA的资料,全球范围内化石能源获得的补贴超出可再生能源的5倍。欧盟正在逐步取消化石燃料生产和消费的所有补贴,采取措施为有关部门发展替代就业来源;逐步使用替代燃料;欧洲多国还通过税收手段的价格杠杆引导低能耗低排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增加政府收入,从而为其他的节能减排活动筹措资金。

再次,《巴黎协定》首次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确认了所有缔约方“自下而上”提出国家自主贡献的减缓合作模式,改变了减排路径,影响了油气行业的政策路径与目标。油气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正成为气候变化时代的热点,其中,企业的环境责任越来越成为各国企业发展必须关注的问题。气候变化会给油气行业带来的开发机遇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如北极地区未探明的石油储量达到900亿桶,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3%;然而在北极海域钻探油气,石油公司会因为环境保护和设备可靠性要求的提高产生新的成本。在阿拉斯加北坡油气田项目的投资要比得克萨斯州同样的项目投资高出很多,在北海水域开采油气的成本要远远低于挪威的巴伦支部分海域。溢油事故带来的赔偿很可能会使一家石油公司陷入危机。

最后,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国际大石油公司努力要扮演引领者而不是大麻烦制造者的角色。全球规模最大的10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首席行政官日前发表共同宣言,支持在COP21期间缔结切实有效的气候协议。这十大巨头的油气产量占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的近1/5,供应全球近10%的能源。

在此次联合声明中,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的10个成员企业表示:“我们的共同目标是未来将气温升幅控制在2℃,这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项挑战。我们已做好准备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未来几年内将加大行动力度及投资,以降低全球能源结构的碳密度,并在多领域展开合作,以求齐心协力,事半功倍。”该组织的成员企业采取了一系列减少碳足迹的重大行动,近10年所有营运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近20%。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成品油税负攀升 煤制油企业不知所措
下一条: 俄沙密会 但走向协作仍举步维艰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