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2025国际物联网展·上海站携手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 2025中国国际电子生产设备暨微电子工业展 | 第二十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海洋油气大会暨展览会 | DefenPol China2025第七届广州国际防务暨警备外贸展 | 2025世界电池及储能产业博览会暨第10届亚太电池储能展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油气行业 >> 成品油税负攀升 煤制油企业不知所措
 
成品油税负攀升 煤制油企业不知所措
来源:化化网煤化工 时间:2016/2/18 
自2014年11月28日以来,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连续三次发文提高成品油消费税,柴油、石脑油消费税分别提高到1.20元/升、1.52元/升,使成品油税负大幅攀升了50%。

今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广煤炭高效利用技术,探索多种清洁燃煤实用办法,减少散烧煤总量”。煤炭产业主动转型,要突出清洁高效发展,煤制油就是对煤炭这种低附加值产品高效利用的一种途径,符合国家经济转型的要求与环保政策的导向。

将不稀缺的煤 变为稀缺的油

当前,我国能源的特征是“富煤、缺油、少气”。一方面,对外石油依存度日益加深。2013年、201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分别为2.82亿吨、3.1亿吨,原油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另一方面,燃煤污染已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压力。

“煤炭产业主动转型,要突出清洁高效发展,煤制油就是对煤炭这种低附加值产品高效利用的一种途径,符合国家经济转型的要求与环保政策的导向。”兖矿集团董事长李希勇说,煤制油可将不稀缺的煤变为稀缺的油,有利于我国减轻对进口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过度依赖,进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效缓解中国石油短缺的困难和煤直接燃烧带来的环境压力。

成品油税负攀升 致企业负担增加

“煤制油项目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具有技术要求高、风险系数大、资本投入多、建设周期长的特点。特别是我公司在建设、运营全国首套百万吨级采用三相浆态床低温费托合成技术制油示范项目过程中,还需攻克各类工艺、技术、设备、环保等难关,融资难、油价低、负担重的问题更为凸显。”李希勇说,煤制油项目的概算投资达164亿元,相当于建成同等规模炼油厂投资的10倍;财务负担重,70%的资金来源依靠贷款,融资成本高,当前财务成本高达5.6亿元/年。

记者了解到,在当前国际原油价暴跌的情况下,自2014年11月28日以来,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连续三次发文提高成品油消费税,柴油、石脑油消费税分别提高到1.20元/升、1.52元/升,使成品油税负大幅攀升了50%。

“这种形势严重增加了油品生产企业的负担,尤其是对于即将投产的兖矿榆林煤制油项目来讲更是雪上加霜,不堪重负。”李希勇说,经测算,综合税负高达50%—60%,按达产115万吨/年油品计算,每年仅消费税就达16.6亿元。

建议对幼稚产业加以扶持

“国家和省里要坚定发展煤制油产业的信心。”鲁南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彦建议,政府应站在能源革命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以更长的时期、更远的眼光看待煤制油产业的发展。

李希勇建议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他说,有必要将煤制油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目录》中,将煤制油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将煤制油项目恢复到《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保障煤制油企业享受到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改革成品油销售体制,对已经国家核准的煤制油项目,及时核发成品油批发经营资质;将煤基油品与石油炼制品区别对待,实行差别化的税收及价格政策,实行“优质优价”。

“当务之急是减免煤制油消费税。”李希勇解释说,消费税是主要用于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费的消费品的税种,而煤制油具有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的积极作用。因此,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充分考虑煤制油产业的特殊性,参照石油企业税收的做法和发达工业国家对幼稚产业的扶持政策,对煤制油企业实行差别化的较低税收政策,尤其是在目前国际油价低迷的情况下,出台减免煤制油品消费税的政策,缓解油价暴跌对煤制油产业造成的冲击,保障该产业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全国成品油价格指数持续下行
下一条: 《巴黎协定》与油气行业新发展趋势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