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坚持要提高煤价保收益,一方称难抵亏损重压不堪涨价,煤电谈判以无果告终。合同未签,众多发电厂今年的发电煤源悬而未决,煤企为保价而减产也非长远之计。这场近年来最为激烈的“煤电顶牛”究竟如何收场?被各方寄予厚望的“有形之手”是否可以理顺左右为难的复杂矛盾?看似难以破解的困局如何柳暗花明?
没有结果的谈判
一年一度的煤炭订货会,是发电和煤炭这两个行业之间最重要的一次会晤。根据这一订货会上签订的合同,煤矿企业按照协议价格向电力企业提供计划量的电煤。当然,根据业内人士透露,以往历年,即使是签订好合同,在实际履行的时候,成交价格也可能会有所上涨,但至少供应量可以得到较大程度的保障。
从过往几年的情况来看,煤电两方之中,显然是煤炭行业拥有更大的主动权。原因很简单,近年来发电量随经济发展而激增,在发电、冶金等众多工业领域都不可缺少的煤炭更是供不应求。连续几年,订货会上的合同煤价逐年上涨。到了实际交割时,如果市场上煤价上涨较快,供不应求,那么这些计划煤价格也可能比合同价略有抬升。相对而言,发电企业显得较为被动,不但在合同价格上听凭煤企左右,而且在实际购买时常常要接受更高的价格。尤其是在去年上半年发电量大、电煤紧张的那段时间,不但煤炭市场价格逐日飞涨,甚至连确保合同内的煤量也很吃力,一位发电厂能源采购人员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只要买到煤已是谢天谢地,根本不谈价格。”
然而,今年的煤电谈判却显得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艰难。一方面,煤炭行业想要在去年合同价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价,原因是增值税率提高,要提价才能保持收益;另一方面,发电行业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团结,五大发电集团齐齐抵制涨价,理由是去年以来发电业已经连续亏损,今年经济形势严峻,如果煤炭再涨价,电厂将直面资金链崩裂。据了解,去年上半年煤炭市场价格大幅飞涨,导致大多数电厂亏损,下半年至今年,煤价虽有回落,但仍未降到多数电厂的盈亏平衡点。同时由于经济趋冷,导致许多电厂发电负荷急剧下降,收益减少同时单位成本剧增。业内人士指出:“国内五大发电集团都是上市公司,今年已经注定亏损,若明年继续亏损,可能造成资不抵债。”因此,以五大发电集团为首的电力行业在今年的订货会上出现了集体拒签的一幕,直至会议结束时合同量不足预计的50%。
煤与电,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能源行业,煤电之间的顶牛,影响远不止于这两个行业本身。就拿运输环节来说,因为大规模的电煤运输涉及到铁路运力的提前部署,以往都是按照煤电谈判确定的量先期准备,而今年这场谈判无果而终,运输部门也只能干着急。
没有硝烟的角力
虽然煤炭订货会不欢而散,但电还是要一天不停地发。煤电双方的合同没有签订,博弈仍在继续。
煤价的变化直接显示出煤电双方的拉锯。去年下半年,由于市场供需关系突然逆转,许多生产部门相继出现用煤量减少,煤炭从供不应求的香饽饽一下子变为了滞销压仓货,秦皇岛等煤炭中转港口出现涨库现象,煤价也急转直下,由去年市场顶峰时期的每吨千元以上,跌至拦腰位置。毕竟,发电企业是煤炭最重要消费行业,尤其在经济节奏放慢,冶金等其他生产领域煤炭需求量下降的情况下,如果电厂拒购高价煤,那么煤炭的价格就很难保持坚挺。
但煤矿方面立即采取应对措施,以减产、停产来稳定、抬高价格。去年底今年初,全国不少煤矿先后传出减产消息,有行业分析师认为,由于过去连续数年煤炭行业有巨额盈利,手中握有一定的现金流,这使得煤企有一定底气进行限产。另外,在煤炭行业中,主要成本是人力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因素在成本中的占比较小,因此停产对煤炭行业的影响要弱于另一些行业。限产很快起到了作用,春节前夕,煤炭市场价格出现回升。有分析人士认为,“限产保价措施的效果开始显现后,煤炭行业又重夺话语权,在煤电之间的博弈中占据了优势。”
但是,对于煤电之间这场没有硝烟的角力,许多人担心两败俱伤。从长期来看,虽然煤企可以暂时通过限产维持较高的价格,甚至以限供对电厂施加压力,但长时间产能闲置也会吞噬掉以前积累的盈利,而且在需求实质性萎缩的情况下,长时间保价限产也是不现实的。而对于电厂来说,同样面临“可以‘牛’一时却难以一直‘牛’下去”的尴尬,随着电煤库存下降,如果没有源源不断且价格稳定的电煤供应,也将陷入危险的境地。“烧高价煤是亏损致‘死’,无煤可烧是马上赴‘死’,两条都是穷途末路”,有电厂负责人略带感伤地这样表述。
由于煤炭订货会“谈崩”,导致一些地方煤炭交割受阻,一度出现港口煤炭库存上涨,而电厂方面因为存煤下降,短期内重现煤炭紧张局面,因为现在没有供货合同,理论上煤企方面没有保证供货的义务。上下游衔接不畅,使本该堆在电厂煤仓里的煤炭,积压在秦皇岛等煤炭中转市场,这种角力看来没有真正的赢家。
另外,有电力行业内部人士坦言,一些电厂的电煤供应得不到保证,不得不从各处采购品质良莠不齐的煤炭,这可能导致对发电机组带来损伤,加速折旧,也是不容忽视的。
没有答案的问号
“僵持下去总不是办法”,能源行业中人眼看着这种胶着现象,寄希望于有关政府部门会介入协调。据了解,目前业界大多数人认为,借助协调有望尽早确定一个大家都接受的煤炭价格,结果很可能是双方各退一步。
按照以往经验,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有关部门就会出手干预。但今年情况比较特殊,通过协调究竟能否找到这个看似无解命题的答案,业内人士也心怀疑虑。
那么,有没有可能把矛盾的焦点向下转移,从而缓解煤电顶牛的尴尬局面呢?“煤电联动”这个一度实施过的方案又被一些人重提。也就是说,煤价涨了,电价也相应涨一些,化解电厂的成本压力。
然而,在当前经济降温背景下,上调电价来救援电厂的可能性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因为这关乎下游众多生产企业的生存压力。不难预见,煤电联动的确可以暂时化解电煤双方之间的僵局,但由煤电联动带来的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却是不能承受之重。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还在蔓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如果实施煤电联动,上调电价,对广大的生产企业而言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如果经济环境好转,煤电联动可以作为一种反映市场变动、弥补市场不足的经济政策”,中国能源网专家表示,但这也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缩小煤电矛盾的权宜之计。
面对煤电之争,许多分析者指出“煤价市场化了,而电价却没有放开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然而,作为战略行业的能源行业,是控制还是市场化,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非常深远的大命题,电价市场化更不是在当前经济形势震荡的背景下可以短期内一蹴而就的。
难道这真的是一个无解的课题?换个角度想,煤炭价格完全脱离市场化、绝对遵循相关利益方的意志是不可能的。在经济降温周期内,全球能源期货市场都呈现下行曲线,国际煤炭价格大幅下挫,国内能源价格虽然尚未完全与国际接轨,但必然受到趋势性影响,且在国内有效需求减弱的情况下,难以想象煤炭价格可以始终居高不下,相信市场的无形之手还是会发挥作用的。
而对众多发电企业来说,也有可以作主观努力的环节。煤炭始终是最重要的一块生产成本,要降低用煤成本,除了与煤炭行业展开价之争,也不妨在自身用煤效率上进一步下功夫。目前市场煤价已有大幅下降,据了解,在当前的煤价水平上,虽然许多电厂还在盈亏平衡线上苦苦挣扎,但也有部分先进电厂已经可以做到赢利。从长远出发,自身挖潜节能降耗,也是电厂解围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