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亚洲绿色工厂设计、建设及厂务大会暨展览会 | 2024 第四届广州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制造技术展 | 2024贵州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交易会 | 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示范的通知》 | 2024亚洲金属建筑设计与产业博览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能源要闻 >> 未来50年全球发电量需增长四倍
 
未来50年全球发电量需增长四倍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侯瑞宁 时间:2018/10/22 

这相当于全球每年增加50个巨型发电站,或每星期新建一个类似的设施。

要减少地球面临的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等巨大灾难威胁,能源系统电气化或成为有效途径之一。

10月18日,壳牌在西安发布的《“天空”远景报告》(下称《报告》)称,未来50年,最重要的能源系统趋势是电气化。到本世纪70年代,电力在全球终端使用能源中将占到50%。2010年这一比例不到20%。

“天空”远景始于《巴黎协定》第一个十年采取的行动。根据2015年12月发布的《巴黎协定》,主要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摄氏度以内,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报告》称,2070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合理时间点。届时,全球需要出现一个截然不同的能源系统,能够将现代能源带向全世界,同时不会产生气候遗留问题。

在这个新的能源系统中,电气化是最大亮点。壳牌认为,未来50年,最终能源的电气化率将提高三倍以上,全球发电量达到当前水平的近五倍。

目前,全球电力需求为每年2.2万垓瓦时(TWh)。根据《报告》,本世纪下半叶,每年电力需求上升至10万垓瓦时,或从现在起每年增加1400垓瓦时。以此速度发展,相当于全球每年增加50个巨型发电站,或每星期新建一个类似的设施。

除电力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外,2070年的能源结构也将发生巨变,化石燃料将逐渐退出发电行业。《报告》称,到2070年,太阳能可满足全球电力需求的一半以上,且还在不断增长。

《报告》预计,太阳能发电保持着平均每年20%的增长率,到2035年,装机容量将超过6500GW。覆盖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韩国的国土面积。约到2055年,太阳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一次能源来源。到2070年,太阳能发电每年将增加约1000Gw,太阳能光伏的全球覆盖面积将接近西班牙的国土面积。

交通运输将是电气化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报告》表示,2030年的全球汽车销量中的一半是电动汽车。这一占比此前的规划增加不少。全球唯一的大型多边清洁能源论坛——全球清洁能源部长会议曾提出电动汽车计划,目标是到2030年,全球将有2000万辆电动汽车,电动汽车销量占新车销售的30%。

《报告》称,乘用车转型在2070年基本完成,在2020-2050年,液体碳氢燃料消费几乎减少一半,到2070年将下降90%。尽管公路货运在本世纪50年代仍使用柴油,但运输业已经历生物柴油、氢燃料和电气三种方式的转变。

建筑物电气化的进程也在加速。《报告》指出,天然气使用量自2030年开始逐渐下降,2070年,在北美和大多数欧洲国家,天然气不再用于住宅供暖和烹饪,而是被电气化替代。

部分工业领域也将转型电力,尤其是轻工业,到2020-2040年,其电力使用量将翻倍。到2050年,随着天然气使用量下降,氢能作为轻工业的一种重要燃料出现。但直到2050年之后,重工业才会出现类似变化,氢能、生物质和电力开始取代该领域的天然气和部分煤炭的使用。这主要由政府碳定价系统的逐步落实决定。

根据《报告》,电力可靠性问题主要通过结合改进的市场设计(如:容量市场)、电网集成(如:欧洲的跨境集成)、需求侧管理和具有成本效益的热能、电池和氢气储存的部署来进行管理。不断下降的资本成本,可确保可再生能源附加产品价格合理,促使新能源系统的花费与历史水平相一致,即在全球GDP中的占比不变。

壳牌集团高级经济学家Mallika Ishwaran表示,《“天空”远景报告》不是政策建议,也不预测社会、业界或者个人应该做什么,而是描述了为了达到控制2摄氏度以下的气温目标,未来的合理途径以及沿途有益的见解。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首个民营LNG接收站项目投运
下一条: 未来中国能源结构谁主沉浮 非化石能源+天然气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