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项:
国务院5月18日公布《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文,作为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以及有关地区制订具体落实方案的依据。
评论:
石化产业规划全文继承了前期六条框架性意见精神,是细化后的原则性指导方案此次出台的产业政策继承了2月19日的六条框架性意见精神,是石化产业规划原则性指导方案的进一步细化,我们将会继续关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以及有关地区的具体落实方案与实施情况。
这次行业政策调整依然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题,坚持稳定生产运行与促进产业振兴相结合,发挥石化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作用:短期内着力解决当前石化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保障产业平稳运行;长期内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持续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石化产业规划全文中依然强调了贯彻落实保持大宗化工产品产量平稳增长、推动产业合理布局、通过鼓励技术进步显著改善产品结构、增强农资保障能力、继续推动节能减排等重点规划目标,但也同样新增了支持企业联合重组,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境外油气、钾矿、硫资源开发与合作,实施公平税负政策,依法采取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等根据形势变化而产生的框架性意见。
产量保持稳定增长与产品结构调整并行根据规划目标,到2011年,原油加工量达到40500万吨,成品油、乙烯产量分别达到24750万吨、1550万吨,实现平稳增长。作为化工行业金字塔塔身的大宗化工产品,尽管当前受到宏观经济影响,需求大幅下降,但是与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处于经济成熟发展期的特征相对应的是,至少在未来3-5年内,中国的经济发展依然处于快速上升的周期,对于基础化工产品的需求量依然较大,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通过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境外油气等资源的开发与合作,通过掌控上游资源,降低产品成本,提升基础化工产品的自给率,仍然具有积极的国家战略意义与经济意义。
通过鼓励技术进步显著改善产品结构: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特殊化学品行业作为化工行业皇冠上的明珠,其行业整体增长率远远超出整体行业平均水平。从历史经验来看,未来经济复苏往往可能伴随着新技术与产品的大规模应用。国内的特殊化学品或者精细化工行业,自改革开发的二十多年以来,已经在新产品开发以及产业化方面积累了一定程度的经验,而经济低谷期也给予了具备一定实力的化工新材料企业充分的时间与低成本空间,逐步将技术成熟化,规模化生产。
作为材料工业的化工难免会受到下游需求减弱的影响,但是优秀的化工新材料龙头与特色企业有望通过新产品的推出削弱这一影响。
我们认为,中国优秀的化工企业正处于技术突破的临界点上:从单纯的依靠产品性价比优势实现进口替代,到紧密跟踪以及模仿国外最新的研发进展与成果;随着这些优秀企业在研究开发、生产管理等方面经验的持续积累,中国化工行业已经处于新材料自主研发初始期与快速发展期之间的临界点上。
本次振兴规划全文提及设立石化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重点支持高端石化产品发展。包括支持异戊橡胶等前沿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丁基橡胶和己内酰胺等关键技术产业化。
可能收益的子行业包括:有机硅行业、有机氟行业、工程塑料、特种塑料、橡胶等领域。对应的上市公司:新安股份(600596.SH)、蓝星新材(600299.SH)、宏达新材(002211.SZ)、三爱富(600636.SH)、金发科技(600143.SH)、黔轮胎(000589.SZ)等。
此外,国家鼓励纺织品出口也会利好化纤产业链(特别是高新纤维,如芳纶和碳纤维)以及染料及纺织助剂行业。
可能收益的公司包括:华峰氨纶(002064.SZ)、烟台氨纶(002254.SZ)、烟台万华(600309.SH)、山西三维(000755.SZ)、德美化工(002054.SZ)、传化股份(002010.SZ)、山东海龙(000677.SZ)、新乡化纤(000949.SZ)等。
化肥行业龙头相对受益程度更高
农用化工品行业已经成为确保中国农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国家鼓励发展支农行业的本质是施惠于农)。随着化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以及绿色环保标准的持续提高,化肥行业龙头企业将会受益,而中小化肥企业将会被逐步淘汰,市场集中度将提高。
氮肥领域,国家将重点推广废水闭路循环等技术,磷肥行业重点推广硫酸生产余热回收等技术。国家鼓励氮肥企业对于原料路线和动力结构进行调整,支持磷肥企业优化资源配置。虽然当前天然气价格改革的大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但是我们认为国家相关部门依然会在上调化肥用气价格与保障农民化肥消费能力之间进行平衡,并且上调化肥用气价格对于中小化肥企业的打击程度显然远远大于行业龙头
化肥行业潜在受益公司
主要包括:柳化股份(600423.SH)、华鲁恒升(600426.SH)、泸天化(000912.SZ)、四川美丰(000731.SZ)、赤天化(600277.SH)、云天化(600096.SH)、湖北宜化(000422.SZ)、建峰化工(000950.SZ)。
农药行业将继续推动行业结构的调整当前国内农药生产企业实际上有4000多家,而“三证”齐全的只有2200家左右,由于现有管理法规的缺陷,其余2000家企业照样生存。目前中国前20位生产厂家的农药产量占据了约41%国内和出口产品市场。根据相关部门的规划,未来国内前50大农药生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将达到60%,未来农药行业优胜劣汰的情况可能会加速。
规划中重点强调了鼓励农药企业高效、低毒、低残留产品生产和农药废弃物处置能力建设。农药登记费用的上升与取消农药商品名等措施大力推行,有助于下游需求向拥有优质产品的品牌企业集中。
环保,是全球农药行业近几十年来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家对于环保要求的提高,必然有利于行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潜在受益公司主要包括:新安股份(600596.SH)、扬农化工(600486.SH)、利尔化学(002258.SZ)、诺普信(002215.SZ)、江山股份(600389.SZ)、沙隆达(000553.SZ)。
现有一体化煤化工行业龙头有望长期受益
本次石化行业规划继续坚决遏制煤化工盲目发展势头,坚决遏制煤化工盲目发展势头,积极引导煤化工行业健康发展。今后三年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煤化工项目,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煤化工试点项目,重点抓好现有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等五类示范工程,探索煤炭高效清洁转化和石化原料多元化发展的新途径。
从煤化工行业规划内容来看:坚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鼓励通过清洁、高效、环保的一体化深加工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内煤炭资源,同时坚决杜绝单纯盲目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两高一资”项目。
长期来看,由于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煤化工项目,对于现有清洁、高效、环保的一体化煤化工行业龙头无形之中形成保护,当未来原油价格重新回升到高位,并且焦炭、电石需求回升的时候,新疆天业(600075.SH)、英力特(000635.SZ)、云维股份(600725.SH)将会从中受益。
丹化科技(600844.SH)、天茂集团(000627.SZ)等上市公司将有望从规划中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等五类示范工程中受益。
柳化股份(600423.SH)、华鲁恒升(600426.SH)有望受益于国家对于煤炭高效清洁转化的发展要求。
鼓励企业联合重组、支持国内实力型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开发与合作、依法采取反倾销等成为规划中新增亮点
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规划中增加了鼓励企业联合重组、支持国内实力型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开发与合作、依法采取反倾销等指导性方针政策。
石化行业规划提及将推动大型石化集团开展战略合作,优化产业布局和上下游资源配置:特别提到引导大型能源企业与氮肥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支持骨干磷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支持钾肥龙头企业开展产业整合,促进钾矿资源合理利用;鼓励优势农药企业实施跨地区整合,努力实现原药、制剂生产上下游一体化;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扩大产业规模,做强高端石化产业。对应行业龙头,特别是管理能力优秀的企业,有望在未来成为行业整合的直接受益者。
石化行业规划提及完善石化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加强对三大合成材料和高端石化产品进出口异常情况及其对我国内产业影响的监测。依法采取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公平贸易秩序。虽然短期来看,反倾销措施有效避免了东南亚、台湾、韩国等地区的产品冲击,但从中长期角度来看,反倾销措施主要针对了中东地区低成本产能扩张以后其对于中国市场的潜在冲击,其最近丁二醇反倾销案初裁公告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商务部发布初步裁定,自2009年5月6日起,进口经营者在进口原产于沙特阿拉伯和台湾地区的进口1,4-丁二醇时,中国海关将对沙特国际丁醇公司及其它沙特阿拉伯公司和台湾大连化学、台泥化学、南亚塑胶及其它台湾地区公司征收9.3%-31.6%不等的保证金。
节能减排目标明确
从本次规划来看,节能减排已经有非常明确的量化目标:到2011年,石化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以上,污水、二氧化硫和粉尘等污染物排放量减少6%以上,行业特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综合能耗普遍降低,大型炼油装置吨原油加工耗标准油低于63千克,大型乙烯装置吨乙烯耗标准油低于640千克,大型煤制合成氨装置吨氨综合能耗低于1.8吨标准煤。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其已经成为国内化工行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外在指标。
总体来看,本次出台的石化行业调整振兴规划全文依然符合我们先前的预期。我们判断,这一次产业振兴计划将是一个重要的契机:行业龙头有望继续扩大优势,特色企业将可能因为刺激性政策实现“龙门一跃”,同时由于政策推动可能产生一些新的区域性龙头以及行业领袖。总体来看,化肥、农药、煤化工、高新化纤龙头企业受益将较大,一批具有特色的精细化学品企业将受益于产业升级和化工品的深加工趋势,行业中涌现出的新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也将会越来越吸引我们的关注(例如节能减排中的建筑节能领域、CDM、碳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