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政府再次重申了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并首次披露了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计划。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举表明节能减排将成为中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我国长期以来节能技术储备不足、创新能力薄弱的状况有望改变,同时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群,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能力,在未来新经济形态下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技术战略储备不足有待提高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邹骥表示,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相对较高碳密度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能源禀赋以高碳的煤为主,中国未来低碳技术战略储备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薄弱。
邹骥透露,在电力、钢铁、交通、水泥、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与高耗能行业及通用技术领域中,未来低碳经济发展需要60余种骨干技术的支撑,但中国目前仍有42种尚未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知识产权。
与此相对的是,欧盟已经拥有了相对完善的低碳技术储备,而美国所拥有的举世无双的强大研发能力也使得其很容易“后发先至”。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杨春平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从总体来看,我国的节能减排技术虽然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基础仍然相对薄弱。在推进循环经济方面,目前主要局限在试点单位,尚未全面推开。
在节能减排方面,国内相关设备制造业和技术研发水平总体落后于欧美国家“我很担心未来节能减排市场将被国外企业占领。”华南理工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研究人员李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达了他的担忧。
他介绍,国外在节能减排产业化方面做得相当完善,既有领先的理论研究,又有实际的项目经验,尤其是在设备制造方面,国内企业更是无法望其项背。如果在未来向外资开放相关市场,中国企业很有可能处于极端不利的竞争地位。
政策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研发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程会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企业在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中主要面临两个瓶颈。一是技术瓶颈,二是政策瓶颈。
“技术瓶颈,企业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得到解决;而政策瓶颈则必须要通过政府提供制度供给。目前焦点主要体现在税收优惠政策滞后,还未能激发出企业自觉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程会强说。
国家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近日透露《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家“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目前正在制定之中,预计节能减排及其相关产业的战略性基础地位将日加突出。
李明表示,如果节能减排成为今后的一项基本国策,将对国内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产生巨大的推动。我国的相关市场非常广阔,基本上所有的工业和制造业企业都存在节能减排的需要。如果国家出台硬性的规定,那么这种需求就会转化成实际的市场,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将会水到渠成。
在应对“技术瓶颈”上,程会强表示,目前节能减排技术在国营和大型企业中,特别是在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中运用情况较好,这些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相对较强,但在中小型企业当中,自身创新能力偏弱的问题尤为突出。
巨大市场潜力待开发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近日发布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指出,预计到2012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2.8万亿元。
据预测,未来我国环保产业将继续保持12%-15%的年均增长速度。2010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预期将超过1.1万亿元。其中,环保装备产值1200亿元,环境服务产值100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600亿元,洁净技术产品产值2500亿元。
业内人士预计,一旦《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出台,首当其冲的将是包括石化、电力、设备制造等大型企业。除了需要优化生产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外,这些企业还面临着节能环保设备升级和改造的问题。尽管短时间内,企业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但长远来看,则可以节约大量成本。另外,还有助于改善环境污染,省下大笔环境治理费用,从根本上解决“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